第615章 富人区

国潮1980 镶黄旗 1531 字 3个月前

其他的地方就更别提了。

越是居住人口多的胡同,街面就越发凌乱,墙面就越发显得破败。

因为好多居民家里没地儿,都爱把用不上的杂物摆在外面。

街面上的墙体因为走来过往的人多,破损程度自然就严重。

这都是现实生活的客观条件使然。

可反过来,过去高门大户集中聚居的地方却不大一样。

要知道,本身在解放前,这些府门,或是宅门,就修好了自家的厕所。

用电设施也是铺设好的。

而且到了解放后,这样的房子,也是大机关、大单位入驻。

以及高级干部、社会名流搬家进来的情况较多。

因此像这样的地区,不但依然保持了富人区人口低密度的特性,也更能够得到房管部门充分关照。

所以无论胡同风貌,还是在胡同中存在的大量四合院建筑都基本保持没变。

而全长七百二十六米,宽七米,形成于元代的东四四条,恰恰就是这样遍布着高门大户的一条胡同。

这里的古槐共有二十六棵,全部为百年以上。

精美的门楼一座挨一座,足以显示出这些宅邸过去都不是一般的人家。

比如说胡同西部的八十三号院,至今还完好的保留着明清的造币机构,户部宝泉局的东作厂。

而八十五号那座完整的四合院,据吕所长说,当初就是户部宝泉局东作厂总监管的住宅。

八十六号的那二层小楼,属于过去“恒昌瑞记”洋行。

虽然颜色素净,如今已经成为了普通人随意进出的东四旅馆。

但石木混用结构和中西合璧的造型非常独特。

一看这建筑就是晚晴民国时期的大商家斥巨资所建。

至于这条胡同的南侧门牌虽然不多,且门户不大,但也不是普通人家。

大多都是“三条”那些大宅院的后门。

比如说过去江南粮道英朴宅邸的后花园就在其中的一个门里。

只是吕所长也搞不清到底是哪门哪户了。

其实就连宁卫民要买的五号院也不是普通的民户。

说起来那还是货真价实的皇亲国戚宅邸呢。

宁卫民相当惊喜的从吕所长口中得知,这五号院居然曾经是道光皇帝的本家,绵宜的宅子。

虽然五号院只是个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