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朱权购置了一间精致的书斋,每天在书斋里弹琴读书,韬光养晦。明仁宗时,朱权上表陈言南昌并非他的封国,意图回到大宁,未果。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朱权上书向明宣宗请求将南昌城附近的田地赐给他,次年,又非议明朝宗室的品级制度,明宣宗为此发怒,对朱权颇有诘责之意,朱权上书谢罪请求原谅。
晚年的朱权终日与文人相往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他曾奉命编辑《通鉴博论》,并着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作品。
他在戏曲上也颇有造诣,其北曲谱及评论专着《太和正音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杂剧曲谱,也是戏曲史上第一部曲论着作,对后来的戏曲发展和研究影响深远。
朱权一生创作了杂剧十二种,现存《私奔相如》和《冲漠子独步大罗天》两种。历时12年完成了琴曲谱集《神奇秘谱》的编撰,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纯音乐曲集。
他制作的“中和”琴,号“飞瀑连珠”,被称为明代第一琴。此外,朱权对道术颇有研究,曾在南昌结交道教第43代天师张宇初,拜其为师,研习道教理论,弘扬道教教义。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撰成《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综合概述了道教教义、音乐、仪轨等各方面内容,从理论到实践指导道教的建设和发展,被收入明末编辑的道教经典《续道藏》。
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去世,史称“宁献王”。享年71岁。
朱橚(1361年—142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是植物学家、方剂学家,明朝第一任周王,史称“周定王”。初被封为吴王,后被改封为周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洪武十四年(1381年),旧藩封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橚擅离封国,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被其次子朱有爋告发谋反,全家被流放云南。
到云南后,朱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困苦、缺医少药,便重新组织人员编撰了《袖珍方》一书。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后恢复其王爵并令其复国返回开封,又因谋反罪遭到朱棣警告,主动交出护卫队伍。
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其一生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医药学和植物学方面:
编着《救荒本草》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部经济植物学着作。他组织学者收集各种图书资料,设立植物园,种植大量野生可食用植物,观察并记录其形态、特征、用途、可食用部分及食用方法等。
该书不仅可用于救荒,还开创了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领域。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配合的方式呈现内容,方便民众寻找食物和普及植物知识。其对花器官的观察与研究为瑞典学者林奈创造的植物分类法打下了基础。
采用的植物木刻画也比西方早近70年。《救荒本草》对后世的药物学、植物化学以及资源植物学有一定参考价值,对明代及后世相关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明代的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清代吴其浚撰写《植物名实图考》时都曾引用其成果,还促进了日本本草学和植物学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根据朱橚的研究写了一部专着。
编着《普济方》这是一部大型方书,分1960论,2175类,778法,239图,共方。该书辑录的《六脉论总》所记载的中医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它保存了明代以前的大部分方书内容,为后世研究中医药学提供了丰富资料。
组织编撰其他方书,曾利用藩王的特殊身份,组织学者编着了《保生余录》和《袖珍方》两本方书。
朱橚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根据元朝宫中旧人所述的元宫旧事,创作了七绝联章体的宫词组诗《元宫词》103首。
洪熙元年闰七月二十日(1425年9月2日),朱橚逝世,享年65岁,谥号为“定”,葬于禹州明山(今河南省禹州市老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