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康熙王朝——亲征噶尔丹与南巡之路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886 字 1个月前

1693 年,康熙积极兴办学校,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康熙选拔了像孙岳颁这样的知名学者担任国子监祭酒。

孙岳颁(1639 ~1708),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孙岳颁在书法方面颇具造诣,他的书法多为行草,有很浓的书卷气,结体优雅匀称、风格秀美精致,笔致率意自然、轻盈飘逸,寓秀润于雄强之中。

他深受康熙帝赏识,御制碑版多出其手。(1705~1708)孙岳颁作为总裁官,与王原祁、宋骏业等一起奉敕编纂《佩文斋书画谱》。

佩文斋是康熙帝的书斋,为自有书画谱以来最完善完备之作,是我国一部书学、画学的类书巨着,对后世书画研究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孙岳颁强调以经典为根本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识。他认为学生不仅要熟读经典,更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也重视书法教育,认为书法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专注力和审美能力。在他的教导下,国子监的学生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进步,书法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除了孙岳颁,各地还有许多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江南地区,一些府学的教师们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教育理念。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等。

积极引入新的知识和思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西方的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算学、天文、地理等学科,拓宽学生的视野。

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课程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康熙还要求增加算学、天文、地理等实用学科。在京城的国子监中,专门设立了算学馆和天文馆,聘请西方传教士和国内的学者共同授课。

西方传教士南怀仁,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南怀仁精通天文、数学等学科,通过实际观测和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南怀仁于 1658 年来华,1688 年去世,在中国度过了三十年时间。死后被安葬于西郊马尾沟的利玛窦和汤若望墓旁(今西城区车公庄大街北京市委党校院内)。

南怀仁是作为天主教传教士来中国的,肩负着传播天主教教义的使命。同时,他也希望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

设计监制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纪限仪和天体仪等适用于西洋新法的天文仪器,这些仪器至今仍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为中国天文学观测提供了先进的工具。

着有《康熙永年历法》《灵台仪象志》等,其中《灵台仪象志》详细记述了各种仪器的制造原理、安装和使用方法等,帮助中国官员熟悉使用这些仪器,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他作为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从早到晚给皇帝讲授几何学和天文学,还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陪同皇帝出巡,沿途为皇帝观天测地,从而引起了皇帝对西方科学的兴趣,为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设计制造天文仪器和监铸大炮等实际行动,展示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之处,吸引了中国学者和官员的关注,促进了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

撰写了多部科学着作,如《御览西方要纪》《坤舆图说》《坤舆格致略说》《灵台仪象志》等,涵盖天文、地理、机械等多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

南怀仁在中国担任官职,领取俸禄。南怀仁深受康熙帝赏识,官至工部侍郎等职。

在康熙后期和雍正、乾隆时期,许多重要的官员和学者都曾在康熙年间兴办的学校中接受过教育。清朝统治者在教育制度上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强了对教育的管理和投入,提高了教育质量。

康熙皇帝在大力兴办学校推动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对南怀仁传播西方科学肯定,为康熙时期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三次亲征噶尔丹,更是在清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噶尔丹之乱从1690年至1697年,历经七年。

噶尔丹,绰罗斯氏,是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早年赴西藏学习佛法,被认定为温萨活佛的转世,在西藏上层具有较高的宗教地位。

噶尔丹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他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战斗力较强。在这七年中,噶尔丹不断扩张势力,妄图统一蒙古各部。

康熙第一次亲征1690年,噶尔丹势力不断扩张,严重威胁清朝边疆稳定。康熙决定亲征,此次出征,康熙带领着约十万大军。

随军将领有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等人。在决定亲征之前,朝廷上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大臣们意见不一,有大臣认为皇帝亲征风险太大,万一有个闪失,将会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康熙深知噶尔丹之乱的严重性,只有亲自出征,才能鼓舞士气,稳定军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