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到脑机接口的这个领域,跟耗资巨大、成果却寥寥无几的圣殿会不同,有着「他心通」的赵青,可以直接感知常人的思维活动,实时解析对方的想法,自然是突飞猛进。
短短几个小时内,她就搓出了一枚微型玄冰芯片,初步实现了它与特定神经的并联交互,令数名实验者在加减乘除上的运算速度提升了上万倍,接近或达到了计算器的水平。
实际上,就是在读取数据信息后由芯片直接计算出结果,然后输出「告知」负责该工作的众多神经元,抢先报出答案,让大脑在几乎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能「灵光一闪」,涌现出一串准确的数据。
不过想要嵌入更复杂的运算,就有些困难了。
因为不同的人在想到开根号、开平方这些在自然界中不太直接的计算、或者说较为抽象的概念,神经信号可能有着显着的差别,需要兼容多种模型,重新设计。
作为后天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型,这跟自然界本就存在的运动神经信号的高度相似性截然不同,毕竟前者属于进化出来的高等智慧,承载着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后者仅仅是动物天生就有的本能。
随着运算符号的复杂程度不断提升,模型数量很可能将呈指数级增长,不亚于为每一片独特的雪花量身定制一副手套,到了前沿数学、物理的领域,恐怕得采用数以千万计的仿生神经元才能进行正常的信息交互。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速算能力的提升,最好凭借着「直觉」当场报出答案,这样准确率最高,倘若慢慢思考,尽可能地「深思熟虑」,反而会增加出错的可能,其背后隐藏着神经网络系统的基础机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抢先作答的芯片在众多神经元中的权重不断下降,它的结果很可能不被信赖,让其他「愚蠢」的神经元给出的错误答案占据上风,使得正解淹没在海量的无效信息中。
好在根据赵青的推测,当芯片屡屡给出最正确的答案后,神经元们也会逐渐增加对它的信任度,自动优化突触连接,让芯片的权重比变得更高,成为区域性中枢般的存在,化身为「领导者」。
至于向大脑植入外界知识的芯片,根据赵青的评估,目前还有很遥远的距离。
单个神经元允许传输一串数字,但并没有传输具体语言的功能,必须得由大量神经元合作完成,实际上,神经对语言的传输是以「句」而非「词」为单位,这也是文字顺序常常不影响阅读的原因。
而芯片并没有能力让周围的神经元共同聆听它难以理解的碎片化「方言」,且按照其设想的路径「一句句」重新拼合补全。
初步评估,需要在目标大脑的额叶区和颞叶区建立起极其复杂的网络连接,进行成千上万场细胞级精度的手术,除了赵青亲自动手,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做到。
不过,
赵青也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是利用新生儿大脑的可塑性,在其语言中枢尚未完全形成时植入芯片,让相关脑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适应并解析芯片中的知识信息;
二是参考那些无脑人实验的经验,将体外培养的、已经训练好的神经元与芯片组合体植入大脑,以绕过自然形成的语言障碍。
如果只是输入视觉神经信号,那无疑要容易得多,但这跟AR智能眼镜没有本质的区别,并未涉及到记忆这一过程,仅仅提供转瞬即逝的视觉信息,并不足以让大脑真正记住并理解这些信息。
不过,即便是玄冰芯片刚刚实现的简单计算功能,也足以对社会带来许多的改变,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毕竟几乎所有的复杂运算,都建立在简单计算的基础上,其应用可谓无所不在。
比方说,它可以让小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时无需进行繁琐的基础计算练习,并在往后的许多考试中或多或少地节约时间,加快社会培养学生的速度,缩短每一个人的教育周期。
又比方说,在购物时,消费者们能够毫不费力地瞬间计算出商品的折扣和总价,这种前所未有的透明度让购物行为变得更加理性。商家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营销策略,从过去的诱导性消费转向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