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直接,就叫《太极2》。
《太极》那么火爆,不延续下去就浪费了,他又不是借着续集恰烂钱,而是采用了《黄飞鸿》三部曲的架构来安排故事。
他考虑过拍《黄飞鸿》,怎奈李连结太年轻了,没沉淀出那种宗师气度,而让他等十年再拍?那更不可能了,哪有那么多美国时间。
杨昱干的原型是杨露禅,但时间线本来就是模糊的,没有按照杨露禅的真实人生轨迹来写。
《太极2》接着第一部,杨昱干和陈少梅、陈少杰在京城站稳了脚跟,开武馆,广交朋友,声名鹊起,教授官兵武艺,认识了一位朝廷的青年武将纳兰元述!
二人开始理念相同,都认为要习武强身,进而强国。
此时西洋入侵,义和团兴起,朝廷、民间、国内、海外一片光怪陆离,神州哀鸣,杨昱干见识了人世间的种种,这其中有一位朋友对他起到了很大影响。
此人叫谭嗣同。
在谭嗣同的影响下,杨昱干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条新路,即变法!
他一介武夫,领会不多,但内心很认同,这就与纳兰元述产生了分歧,纳兰元述是顽固派,经过种种争斗,最后杨昱干大战纳兰元述,力保谭嗣同。
谭嗣同本可以逃走,但他愿意留下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杨昱干没办法,只好救下谭嗣同的一群学生,这就是希望的火种。
这是《黄飞鸿2》的架构,里面黄飞鸿见孙文的情节,让黄飞鸿从一个习武强身的武夫,思想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跨越。
陈奇把时间线提前,变成了杨昱干见谭嗣同。
其实如果他想写,还可以点一笔:
谭嗣同的那群学生里,有一个人叫蔡锷,一个人叫杨昌济。蔡锷后来有个学生,是朱老总,杨昌济也有个学生,嗯……
但现在环境特殊,写出来可能犯忌讳,陈奇不想作死。
这是一条思想立意的脉络,起到骨架支撑的作用,不能浓墨重彩的渲染,因为功夫才是血肉充实,观众看的是功夫,不是来上课的。
所以陈奇模糊了袁世凯、梁启超、慈禧这些历史人物,一笔带过,将主要矛盾放在杨昱干和纳兰元述上。
还是要打的精彩才行,打戏保障了电影下限。
“还得请袁氏兄弟北上啊,答应人家的剧本也得给了,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啊,啧啧……”
陈奇自我吐槽,又增加了一份工作量,挠挠头有点抓狂,但没办法,只能化身无情的写作机器,把给袁氏兄弟的剧本写了,好歹能挣点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