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人是人,书是书!人书不必混为一谈!好的电影就是在体验人生!

电影的魅力就是在于,它能通过一帧又一帧精美的画面,对你塑造出一个光怪陆离而又精彩纷呈的世界。

你能在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通过镜头为你展示出的画面,体验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闻名于世界的电影艺术大师希区柯克一度这样认为:

“观看一部好的电影之际,就是在体验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大家从小到大的经历不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文学,也不是每個人都爱好读书。

如果你对一个本身就不喜欢读书的人,苦口婆心地劝诫他: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那他只会嗤笑一声,然后颇为果决的回答你:

“学习?学个屁!”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本身就不喜欢读书的人,爱上文学,关注文学,乃至于被自己笔下这些写出来的文字所影响?

答案,显而易见。

就是让他们看电影!

“看书你嫌弃太慢,总是感觉沉不下心。”

“一部两小时的电影直接将整本书的内容概括,这点耐心,你总该是能有的吧.”

当江海原创《熔炉》被韩国方面翻拍成电影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不胫而走。

众人的反应各不相同。

熟悉【江海】这个名字的吃瓜网友,顿时就记起:

“江海?这不就是前段时间被清华教授质疑抄袭的那个作家?才被质疑没过多久,这就有新电影要上了?”

“这速度,还真是有够效率”

清华大学,东校区。

大礼堂附近。

大礼堂是一座罗马式与希腊式相结合的古典建筑,科林斯风格的石柱,柱顶的涡形装饰带着古希腊晚期的情调,东罗马拜占庭风格的圆形屋顶,拓弘的拱形门窗有着罗马的辉煌与大气。

此刻,戏剧学院教授霍学海,也是之前公然发声质疑江海抄袭的那位教授,他坐在大礼堂的石凳上,看着《熔炉》被改编成电影的消息,顿时就陷入了沉思。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由中国作家江海创作的原创文学著作《熔炉》,将于月中正式在韩国地区上映。”

“原著作者:江海。”

“电影编剧:江海。”

“文学监制:江海。”

“艺术总编:江海。”

对于怎么拍电影,江海的确是不懂。

但有关于电影剧本,以及人物台词,影片立意也就是文字这方面的东西,江海主打的就是一个亲力亲为.

主打的就是一个谁也别想挣老子的钱?

“这怎么能这么快的呢?”

霍学海非常疑惑。

照常理说,一个好的电影剧本打磨,少则一到三个月,多则一到两年。

可反观这江海。

一个星期的时间写剧本,两个星期的时间投稿出书,三个星期电影立项,在前后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电影剧组直接就放出了预售消息?

这速度,会不会有点儿太快了?

伱要说人抄袭?

这抄袭,也得是要有个限度的。

你要真能以一个星期一部剧本的效率疯狂产出,不管他抄不抄袭,这可能也得要有点儿真本事?

正当霍学海就《熔炉》被改编成电影的消息陷入沉思之时。

来自于《新京报》媒体记者,在《电影周刊》专栏上发表的提问,吸引到了他的注意:

“霍教授,您如何看待江海的新剧《熔炉》.”

作为清华教授,也是戏剧领域的权威。

对于剧本的常识应该没有人能比他霍学海更为清楚?

一般来说,越是有深度和内涵的电影剧本,它就越是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打磨。

慢工出细活。

久久方为功。

照常理说,电影剧本的质量应该和时间是成正比,你想要高效率的时间去完成一部剧本,就势必会牺牲一部分质量,不可能什么好处都让你占尽

这个道理大家应该都懂?

但江海这小子明显就有点儿不按常理出牌。

你要说他的剧本没有质量?

这剧本又偏偏能被剧组选上,并且还能翻拍成电影,并且还不止一部。

你要说他的剧本质量过关?

但偏偏这小子写剧本的速度又实在是太快,快的让从业人士真的是很难理解。

思来想去,面对《新京报》记者的提问,最终霍学海还是相信了自己的直觉:

“我的评价是,依托答辩.”

何为依托答辩?

依托答辩的意思,就是一坨大便.

堂堂清华大学教授,在戏剧领域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为什么会玩这种上不得台面的谐音梗?

这,就不得不提到霍学海和江海近期在网络上爆发的激烈争执。

真正的文人辩论从来都是朴实无华。

自从霍学海质疑江海抄袭,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两人就会在互联网上爆发激烈的争执。

别的文人对骂,从来都是文雅而不失礼节:

“夏虫不可语冰!”

“何不溺以自照?”

“朽木不可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