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人不狠,站不稳!以一己之力单挑整个文坛!文学不应该粉饰太平!

其实对于作协这种东西,江海并不排斥,但也没有多少好感就是了。

国外文坛是个什么情况,江海并不清楚,不过国内文坛.

文人相轻这四个字,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早在民国时期,那时候的文坛大家相较于现在,更有才华,更有脾气,火药味也是更足。

你以为作家和作家的之间的交流都很和平?

并不是。

纵然作家都是些高级知识分子,但成为高级知识分子之前,他们首先得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

就譬如民国时期杂文派代表人物鲁迅先生,他曾经就在报纸上,大骂新派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郭沫若:

“流氓无耻!”

“纵然你衣着华丽,但这也不能掩盖你骨子里是个流氓小瘪三的事实”

而作为回击,郭沫若当即在报纸上,痛斥鲁迅:

“衣冠禽兽!”

“你在自己的文里写那么多所谓的‘通假字’,到底真的是‘通假’,还是真的不识字?”

自从郭沫若从国外留学归来,鲁迅和他之间的骂战和争论,就一直从中年持续到晚年,数十年间从未间断。

那时候的文人,相较于现在的矫揉造作,骂起人来更为凶狠也更为直接,随便举出几个互有仇怨的作家都能举出一大堆——

鲁迅和冰心。

鲁迅和胡适。

钱钟书和梁思成。

通常情况下,在双方素未谋面的情况下,想要实现隔空骂人这种操作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毕竟

你俩素昧相识,无冤无仇,好端端的又怎么会结下仇怨?

所以这种时候,就需要两样东西拱火——

一样,是当地杂志报社。

另一样,就是诸如类似于中作协这样的组织。

民国时期,连吃饭都困难,所以根本不存在类似于中作协这样的文人组织。

但是,当时有一所大学,名为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北大前身。

在当时的京师大学堂里,几乎聚集了民国时期,旧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批文人作家——

鲁迅,矛盾,钱玄同,胡适,沈从文等等.

平时,大家都见不着面,连面都见不到所以更别提吵架。

可但凡是将这一群极度有个人思想的作家聚集在一起。

矛盾,便会在顷刻间显现:

“凭什么他是讲师职称我就是副讲师?他一个月三百五十大洋,我一个月就值二百大洋?我新派作家弱于他老派?我需要一个说法!谁都别拦我,我只是想争口气,这不是钱的事儿.”

“就他这种级别的作家也配当讲师?他也配同我平起平坐?我不管,今天我和他必须走一个.”

“请恕在下无法理解,蔡校长,你让这样的人来担任讲师正职,这纯纯是在拉低我们学校的档次”

“不止学校差劲,你们学校这些讲师的水平更是一言难尽,我根本就不屑于和这群人同流合污”

文人相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

把一群读书人聚到一起,准没好事。

现如今,江海就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为了发展国内文学,拓展国内文学新血液,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经过慎重讨论,同意江海以学生身份——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担任名誉副主席的职称。

其实这个名誉副主席,并不具备什么实际性的权力,他更多代表的是一种荣誉,这是一种对于江海文学生涯的肯定。

除却一个荣誉称号之外.

你说他有什么实际性的奖励和权利?

这并没有。

可是,即便如此,江海被评选为中作协名誉副主席的事情,还是在作协里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名誉副主席?江海?一个黄口小儿也配担得起这个位置?我是一点儿不服”

“我承认这小子的确是有点子才华,但名誉副主席?这会不会有点儿太过了.”

“文章没写几篇,调子倒是起的很高?这作协真是没落了,怎么什么人都能来当主席?现在作协主席还是铁宁吧?他怎么不问一问我们评审团的意见.”

“要资历没资历,要才华没才华,依我看就是他引以为傲的那本《许三观卖血记》,其实也写的很一般啊”

江海,是代表了国内新锐崛起的作家。

作协内,大部分成名已久的作家,都属于是老派。

当新派作家崛起,威胁到了老派作家的地位,自然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这攻击力怎么他妈这么强?”

《中国作家》是一档由中作协主创的国家一级文学期刊。

看着这档期刊之上,清一色都是质疑与辱骂自己的评论,江海直接是一整个绷不住了: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这名誉副主席,我也没想当,是你们硬塞给我啊!”

“要不要对我这么一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有这么大的恶意.”

人的妒忌心理,其实是很可怕的。

文人亦是如此。

甚至于作家之间的妒忌心相较于普通人,更甚。

“我倾尽毕生心血,在文坛混了大半辈子,最终才加入了中作协成为了人人敬仰作协委员。”

“可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