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战,虽然我方有淮南三郡作支撑,但说到底其实只是昔日的一郡半!
结果我方一个半郡的人才和实力就吊打了徐州一个整州,桓温、桓玄、陈登、桓石虔、周盘龙,这五人加起来也不如我方的步骘、诸葛瑾、吕岱、徐琨、陈武、到彦之、吕蒙、董袭。
一个半郡的人才吊打了一个州,这说出去谁信?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难道是人家桓家人不行?我的淮南军团和三郡太守太强?未必吧?
可要说桓温的出兵理由,其实也十分充分,理由有三:
其一,我军惨败于雍凉,损失惨重,加之风传我本人身死的消息。
其二,我方四面烽火,当此之时,淮南三郡可能得不到任何援军的支援。
其三,陈登举广陵全郡反叛,徐州军里应外合。
因此,对于徐州军犯我淮南一事,我也没作过多的纠结。
只是当初我在淮南布置了暗卫力量,结果一直到钟离被包围四个月,桓温水师都深入江东腹地了,我才知情!
若非如此,王强又怎么会死?现在的淮南又哪能有这么多事?
再者,当初徐琨、倪业率军支援,河对岸的豫州军居然没有趁机攻打?
虽然这和吕蒙、吕岱的守城有方有关,可毕竟当时的二郡空虚,豫州军居然会选择作壁上观!
要知道豫州、徐州同属于曹操治下,二州刺史——萧衍和桓温又都是曹操的下属,萧衍不给桓温撑场子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要是在徐琨率军支援后,对面的豫州军趁机搭建浮桥,渡河过来攻打寿春,那么整个战局都有可能为之一变!
何况我在徐琨口中了解到,对岸的寿阳城中正有王僧辩率领的两万豫州军驻守,并非没有兵力支援!
再者,曹操治下实行屯田,军队分常备兵和屯田兵两种。
若非如此,桓温的徐州军又怎么能拉得出五万正规军和十万民夫呢?这十万民夫可都是屯田之兵。
同理,寿阳城内有两万正规军,若是爆发战事,豫州军同样能够再组织起几万大军来。
届时数万之众渡河而来,纵使寿春有步骘和吕蒙在,恐怕也难以抵挡吧!
可以说,若是当时豫州军杀过来,第二次淮南战役谁输谁赢还真不好说。
可最后也不见豫州军有所行动,仿佛徐州军和他们无关,这倒是让我颇感奇怪。
小主,
再者,桓玄率领十三万之众攻打钟离,再有桓温率领两万水师攻打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