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对他帮助极大,从打天下到玄武门之变,都是很好的帮手。
后来当上皇帝后,李世民继续招揽那些有才学的人,留在自己身边,被称为“翰林侍诏”。
负责给皇帝讲学,供皇帝文娱消遣,提供一些建议,偶尔负责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诏书。
“翰林嘛,还是再说吧,恐怕人家是看不上那份差事的……”
李世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短短的半年时间,难道那小子就能从一个文武全废之人,蜕变成了一个文武皆能的全才吗?
……
崇仁坊,在皇城的东侧,北边是永兴坊,南边紧挨着平康坊,而东南角正是著名的“东市”。
崇仁坊内住的都是朝中的一些文臣显贵,而中书令、赵国公长孙无忌的府邸,足足占了崇仁坊的一小半。
这样的权势,在贞观一朝那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便很多皇子、公主的住所,也比不上长孙无忌的府邸。
“大公子起床了没有?”
长孙无忌下朝回到家中,刚刚在书房坐稳,就向伺候在一旁的管家问道。
“启禀老爷,大公子一早就起来了,虽然昨夜回来的晚,一大早的晨课是不会耽误的。”
对于长孙冲的教育,无论文武,长孙无忌最是上心不过,这个长子是他将来的接班人,更是他的一个门面,这些年来也没有让他在人前失望过。
可是,今日大朝会上,别人都沉浸在那首旷世之作中,长孙无忌却从孔颖达的叙述里,听到了自己儿子的名字。
这是给那位小才子当了背景了吗?
听到儿子没有耽误晨课,长孙无忌心中还是很欣慰的,这要是放在平时,说不准就随手赏赐下去了。
可是,想起今日在“含元殿”上的情景,长孙无忌的心里就有点儿堵得慌。
别看那么多人都在赞赏那首诗余,长孙无忌却相信,无论是魏征还是房玄龄,也一定听出来孔颖达的讲述中,关于自己儿子的描述。
他也相信孔颖达不会添油加醋,再加上那两名太学博士是儿子自己请过去的,恐怕孔颖达讲述的就是实情了。
长孙冲出去夜游的事情他是知道的,就连那五十两黄金都是他一手安排的。
儿子能够夺魁,自然可以再挣点儿名声,即便是别的高人得到了,长孙无忌也可以趁机往自己的门下拉拢一些人才。
只是到现在为止,儿子都没有将此事给自己一个结论,反倒是让他在“含元殿”的大朝会上,从别人那里听闻了此事。
“去把大公子叫到我的书房来——”
长孙无忌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一点为好。
他想不明白,为何李世民没有在“含元殿”上刨根问底,按照李世民一贯的性子和做事风格,遇到如此大才之人,岂能轻易放过?
“爹爹,您找我?——”
时间不大,长孙冲从外边走了进来。
未出正月,长安的天气还是有些冷,长孙冲却只穿了一件夹衣,挺拔的身材,仿佛在诉说着他练功的勤勉。
“冲儿,到为父这里坐——”
即便心中有太多的疑问,长孙无忌也没有在表面上露出来。
这是一个不太喜欢暴露自己内心情感的人,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自己的家中。
也许,只有在幼年时,面对相依为命的胞妹长孙无垢,那时的长孙无忌才是最真的自己。
“冲儿,你来看看,可曾见过这首诗余?”
趁着管家去找长孙冲的空档,长孙无忌已经将在大朝会上,李世民诵读的那首“青玉案”给默写了出来。
“这……爹爹,这首诗余您从何而来?”
长孙冲当然能认出这是自己爹爹的笔迹。
可是,这首诗余的内容,从昨夜到现在,就一直在长孙冲的脑海中闪现,一刻也不曾停歇。
原本昨夜他们是打算通宵达旦的,又遇到了那位美艳不可方物的“三小姐”,即便不能一亲芳泽,长孙冲也希望能跟她在一起多待一会儿。
因为候选了驸马,指定的又是李世民最疼爱的长乐公主,长孙冲被爹爹严令禁止同其他女子有密切的关系。
比他还小一岁多的二弟长孙涣,连孩子都生两个了,已经十七岁的长孙冲,到现在却还是个童子身。
看到儿子这样的反应,长孙无忌顿时就明白,恐怕孔颖达讲述的真的就是事实了。
“冲儿,告诉为父,你可认识那名写出这首‘青玉案’的小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