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没多少上学的孩子,咋又开了一家。”
“听闻束修少,而且没法付钱的可以以后孩子长大了再挣钱还钱。”
“当真?!”
“真的,听说那老巴孙女都去了,你想想,老巴那摊一天煎饼能挣多少钱,他孙女都能去。”
“那我回去问问我家孩子,让他也去,去认几个字也好,不然以后连地契房契上的字都看不明白。”
“我也回去问问,别等会收满人了。”
这之后,学堂开始不断有家长送孩子过来,因为年龄不同,为了方便管理,便定下了开学堂的日子,统一在那个时间来学堂报到。
而每次报到完,学堂的厨房就会堆满一厨房的瓜果蔬菜,干粮米面,都是那些学子的学费。
而黄梨花又让厨房将这些都作为午饭,免费发放给了学子。
久而久之,大家便都称这座学堂为慈善堂,不赚钱,只花钱。
但因为林深的授课水平高,出去的学子一个个都从只想认几个字,变成了想要好好读书,读一点还不够,平日里帮忙家里贩卖的时候也拿出誊抄的卷宗在看。
一时之间,林深名师的称号便打了出去。
一些本来还在镇上的学堂的学子,知道了林深跑到了那所“慈善学堂”去授课的时候,也纷纷想要去那里,毕竟老师是否优秀,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学生了。
院长受不住学子的流失,便找来了林深,问他能否两边授课,但因为两地距离不近,这个想法不切实际,便拒绝了。
最后,那院长说道:
“只要你愿意两地授课,我便将那慈善学堂收起,统一管理,我学堂的老师也去你们慈善学堂授课,如何?”
这话,让林深沉思了许久,他纵使再厉害,也没法兼顾多门课程,本就想要寻个机会找一个先生来分担,这会院长的话倒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好。”
最后这个小镇开始了授课先生在各个学堂流转的现象,到后面学生之间也开始有了相互旁听的现象。
两所学堂,不同的身份地位的学子,因为求学,少了世俗的枷锁,没有身份贵贱,家境差异,大家都只是普通的学子罢了。
“慈善学堂”的开立打破了原本教育的壁垒,让穷苦人家的孩子也都能读书识字。
有些孩子有读书的天分,林深便会让其往科考方面发展;有些孩子虽无天赋,却有经商才能,林深便会让黄梨花偶尔来学堂做客讲学,讲些经商之道于他们;
因材施教是他们的办学宗旨,学习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四书五经还是经商之学,都是一种方式:
一种让这些孩子拥有通往更美好人生的机会的一种方式。
因为黄梨花和林深的善举,每逢他们去集市上买东西,小镇上的人都不收他们的钱,每次要给,都会被丢回来。
最后他们也就越来越少上集市买菜逛街了。
但因为黄梨花还开着酒楼,大家便换了种方式,每逢家里有喜事,不论大事小事,都会让黄梨花的酒楼承办,她的生意倒是越做越红火了。
只是,两人之间已经成婚多年,黄梨花和林深始终不曾有过孩子。
他们两人知道自己这辈子不会再有孩子,但是小镇上的人是不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