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新风格

全能大画家 杏子与梨 2163 字 3个月前

“可以这么做么?”顾为经有些惊讶。

“当然,如果想要成行,和双方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提前沟通,我想至少音乐剧《猫》的版权方和简·阿诺的插画工作室那边,肯定没有任何拦着我们的理由。新加坡在计划里,本来就是音乐剧世界巡演的亚洲第一站,如果您的相关画作能在狮城双年展上大放异彩的话,那么他们肯定乐见其成。”

“乐见其成……”

树懒先生顿了顿,重复说道:“……更准确的形容,他们会对此求之不得。”

市场研究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于目标客户的相似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比如猫咪罐头的消费者通常也是猫咪驱虫滴剂的消费者,它们的客户人群往往是同一批。

这两种商品的目标客户相似性就很高。

所以超市会把它们放在同一个货架分区。

但汽车合成机油的消费者和婴儿爽身粉的消费者,从样本统计学上来说,就没有太大的关联。

因此在汽车维修店里打婴儿爽身粉的广告,通常便不会有什么格外显著的效果。

伊莲娜小姐很清楚。

《油画》做过类似的统计。

会买门票看音乐剧的目标群体与会买门票看艺术双年展的目标群体。

二者的客户画像是高度重合的。

他们消费主力都是典型的有一定闲钱和时间的城市中产。

“够优雅”、“有格调”、“适合打卡发照片墙或者朋友圈”、“高级不俗气的清新约会场所”、“不油腻”……这些特质标签仿佛是夏日原野上漂浮的烛光一般,吸引着文艺青年们趋之若鹜,似逐光的飞蛾。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当一个人基础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以后。

便会开始寻找归属感,

他们需要被爱与爱人。

需要被尊重,需要认知和审美需求,乃至需要不断追求自我,直到达成“超我”层次的价值实现。

艺术展和剧院都是这种让一个人在某個相似的群体里,找到归属感,满足认知和审美需求的地点所在。

这两种行业从诞生的那一刻,便带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启蒙运动时期,巴黎剧院和巴黎绘画沙龙的客人都是全欧洲的贵族名流。

而到如今。

当音乐剧背后的运营公司在判断一座城市适不适合做举行巡演,有没有合适的落地土壤,项目会不会冷场或亏本时。

往往要遵从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金标准——此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没有超过一万美元的大关。

以GDP来评价一个地方有没有足够的艺术土壤,难免会带有太强的功利性和难掩的铜臭气。

几乎所有的百老汇音乐剧,导演都在试图传达着追求个性与平等,追求自由,追求爱情,弘扬视金钱于粪土的理念价值观。

落魄诗人,贫穷的艺术家,勇于寻找自我的少女和寡妇。

一贫如洗的儿童。

他们几乎占据了舞台剧里最为炙手可热的常设角色的半壁江山。

连《猫》这样的音乐剧,导演都特意把猫咪们一起开讨论大会的场景放在了垃圾场。

到了最后。

决定这些舞台剧能不能成功上演的关键因素,竟然是一个地方的观众是否足够有钱。

大家身上穿着AJ、椰子、布鲁克斯兄弟,拿着苹果手机,在海滨长椅餐厅的上吃完扇贝,最后端着星巴克的咖啡走进剧院,看一群垃圾场里发生的穷人的故事。

这种事情就像匿名画家班克斯一直试图宣扬反对资本控制艺术市场的理念,坚持反拜金主义,反消费主义。

结果因此受到了艺术资本的疯狂追捧,在商业上赚的盆满钵满,连他被碎纸机撕碎的废纸都卖出了上百万英镑,成为过去十年内,在商业运作上最为成功的大画家一样。

难免会带有浓烈的反讽色彩。

不怪很多时候安娜会觉得如此疏离和不真实。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的充满悖论,填充着足以把人淹没的迷幻感。

但这个损益标准,便是音乐剧背后商业推广公司的那些会计师、精算师们,噼里啪啦指尖的敲着键盘,心中拨着算盘,最后通过大量的数据得出的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