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都的背后,黑海司令部组建的,高达“千人”的督战队,会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残忍”。
就像开战前,那名汉国军官对他们所说的那样:
“要么像个男人一样死在光荣的战场,要么像蟑螂一样,被踩死!!”
甚至还发出了“隐晦”的威胁:“如果你们不想你们的家人因为你们而发生什么蒙羞的事,最好像个男人,像个战士一样去战斗!!”
当然,除了威胁,自然还有汉国军队熟悉的“大饼”:
“伱们死在战场上,你们是奥斯曼的英雄,如果你们带着胜利回来,那么你们全家都是英雄!!”
是啊,为了“英雄”,冲啊!!
当奥斯曼人“迫不得已”,又“满怀期待”的进入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战场时,对面的俄国人甚至还很“淡定”,毕竟,奥斯曼人什么样,这段时间早就摸清了。
这帮奥斯曼人基本就是三分钟“热度”,根本就不可能打持久战。
只需要打几轮,他们就会像小丑一样逃跑,最后,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是的,奥斯曼军队确实是这样的,但这帮俄国人忘了,指挥的人已经变了。
现在指挥奥斯曼军队的是一群残暴的家伙。
他们可不会在乎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伤亡”。
他们只在乎一点,那就是胜利!!
为了胜利,他们不择手段!!
“哗啦哗啦!!”
密集的炮弹砸在克里米亚半岛外围的阵地上,就像不要钱一样。
而在掩体的俄国人一边忍受煎熬,一边试图开炮反击。
但这次他们平时用惯的“对射”,这个时候竟然失灵了。
而在对面的汉国炮兵上校,看着对面“零星”的反击,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他已经差不多看出这帮俄国佬的火炮操纵水平了。
既然有了破绽自然就要针对:
“通知后方的一百毫米以上火炮,全面覆盖七千米外的俄军阵地。”
“中部的七十五毫米火炮,以及九十五,二十四磅火炮接力。”
“其余五十五毫米,六磅火炮战术前移……”
短短三句话,基本覆盖了整场战争中,奥斯曼一方对沙俄的火力压制。
战术异常的简单,先用大口径火炮压制对方的远程,再用更加精准的中等火炮覆盖,或者说是“清理”。
最后,再用下等火炮,撬开“乌龟壳”。
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对火炮的数量,口径,甚至是炮弹的数量有极高的要求。
要不是奥斯曼提前几年弄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这种近乎奢侈的战术,还真不一定用的出来。
而且,还需要在战前进行密集的准备,比如说火炮的分配,甚至是相互之间,每轮的开炮时间,这都不是简单就能弄出来的。
这种大规模密集炮击的背后,基本也代表着所在国的数学,以及几何,等学术水平。
甚至和军官的培养都有关系。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职业军官取代非职业,已经是历史必然。
所谓的“草莽”,也很难再也出头之日了。
轰隆!!
又是一轮让俄国人喘不过气的炮击,这一轮炮击让这帮自以为是的俄国守军感受到了什么是“严寒”。
他们基本很难抬头,只能卷缩在战壕和碉堡内,就像“老鼠”一样。
当老鼠打算探头的时候,往往就是“棒槌”的落下。
当一阵从黑海上来到岸上的暖风吹过,带起一阵灰尘。
灰尘中带有密集且刺鼻的火药味,就像把一个人泡在硫磺里面一样。
“咳咳!!”
“咳咳……”
咳嗽声传递在不怎么透风的坑道,让这些本来很“惬意”的俄国人感受到了什么是折磨。
而在对面的前线指挥李子豪,捧着望远镜,看着镜面里冒着白烟的战场,嘴角露出了一丝“窃喜”。
他知道,机会来了。
“通知炮兵,五分钟开炮,步兵,按原计划进行!!”
五分钟的时间,稍纵即逝,正当里面躲藏的俄国人认为对面是奥斯曼人“没钱”的时候。
一阵和刚刚一模一样的“嗖嗖”声响起接下来的一幕,和七八分钟前,简直一模一样。
绵延不绝且刁钻的炮火,就像“冰雹”一样,砸在这片早就破败的大地上,带走泥土中,还在“苟延残喘”的昆虫。
坑道以及碉堡中,不断响起了“苏卡布列”,“该死的异教徒”,“去死吧”等俄语词汇。
当最后一轮短距离炮弹炸完的时候,就连观察的俄军士兵都没有露头,因为谁也不知道露头是否会遭到“制裁”。
毕竟刚刚一轮前,就有一批被制裁的俄国人。
他们被制裁后,血淋淋的身影,或者说残肢,还存留在所有人的脑海。
而这个时候,真正的危险才刚刚降临。
当密集的奥斯曼军队被要求以三角队形,“扭扭捏捏”的进入战场时,那些俄国人还在坑道里“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