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电灯引发的石油综合征

而真正让大英帝国在乎的就是“石油”,是的,当英国人准备在内燃机产业上,奋起直追的时候,惊讶的发现他们竟然没有大一点的油田,甚至就连小油田,都少的可怜,家大业大的大英帝国第一次在资源上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和过去完全不一样。

要知道在过去,尤其是第一次工业化的阶段,英伦三岛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实是给当时英国工业注入了能够发展下去的灵魂,甚至哪怕到了现在,英格兰地区生产的无烟白煤,依旧是世界上最好的军用煤,哪怕是英国人的死对头法国人,每年都会定期采购一批作为战略储存。

要知道对于烧煤的军舰来说,最好的每天煤炭就是烟雾小,甚至没有的那种,甚至煤炭的质量,以及燃烧的效率,都将从根本上决定一艘战舰的速度,乃至它的使用寿命。

而在这一点上,煤炭资源丰富且质量尚上乘的大英帝国帝国无疑占据了先手位置,从而导致英国目前的军舰动力水平,依旧是世界顶级,甚至某些蒸汽动力,比汉国的还要高一个级别。

而动力对于目前要求“快打快退”的海军来说,无疑是比装甲防护还要重要的东西。

但是这样一个巨大的优势,在内燃机时代,很可能将会在一个短时间内被抛弃。

根据军情六处最新的汉国海军评估情报中对于汉国海军使用实验型内燃机动力舰船来看,汉国的内燃机技术无疑已经走到了所有国家前面。

当大多数国家还想着改进和进一步发展蒸汽动力的时候,汉国海军已经在尝试使用内燃机作为主要动力来源,而内燃机启动的关键就是被英国工业大臣贝尔塔所形容的,未来工业灵魂,石油!!

虽然石油最早诞生的时候,只是用来作为煤油灯所使用的照明燃料,但是在汉国开启内燃机时代之后,整个石油的作用,以及价值,实际上的得到了十倍都不止的提升,这从目前全世界每年都在攀升的石油交易额就可以看出。

而这些东西综合在一起就造成了汉国对于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刚开始还没有人意识到,但随着内燃机时代大幕的真正拉开,以及电气化产业的发展。

欧洲大多数有识之士都在发出一个疑问:

“欧罗巴的石油在哪里??”

要说欧洲没有石油吧,那是不可能,最起码发现巴库石油的东罗马帝国,虽然因为汉国的低价竞争,每时每刻处于停战的边缘,但就是死不掉,甚至随着欧洲对于石油的需求,以及英国对于石油安全的重视,作为目前欧洲国家发现,并且属于世界级的巴库油田,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英国的关注,其中最近讨论最火热的就是利用英国成熟且无处使用的资本,去控制属于俄国的巴库石油。

只不过这个提议在刚刚提出来的时候,就被英国内阁否决,最大的原因不是不可以,毕竟现在因为汉国的恶意降价竞争,巴库油田无时无刻不处于完蛋关闭的边缘,俄国的财政虽然这些年因为国力增长有所增强,但那套糟糕的财政管理,以及罗曼诺夫家族的“奢靡生活”,想要拿出余钱拯救巴库油田实际是很困难的,哪怕是如今也只能保证它不会完蛋,每天维持最低限度的生产。

如果英国人愿意作为冤大头帮助俄国人保住并发展起来巴库油田,没准那位东罗马皇帝尼古拉还会给大不列颠颁发一个一吨重的罗马勋章,以鼓励英国人继续为“大罗马复兴”再接再厉。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英国内阁才否决了这个好像“冤大头”的“援俄”计划。

而在失去俄国这条路子后,英国基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寻找石油,确切的说在整个大英帝国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寻找石油。

甚至英国人还专门成立了一支代号“五十七号”石油勘探队,汇聚了地质学家,工程人员,甚至特工在内,专门寻找石油的队伍,来对整个英国势力范围内的可能发现石油的土地进行勘探,只不过目前受到汉国的“海洋生油论”的理论,大多数活动,冬枣沿海地区进行。

(汉国帝国大学发表了一份有关沿海地区多产石油的理论,并且将汉国早期的金山,西京的油田作为参考,甚至就连大多数在内陆的幽州油田,在这套假说下成了所谓沿海油田流向内陆,而这套看起来没什么问题的假说,在如今的世界非常受欢迎,毕竟汉国可是世界石油的领导者,开采过全世界最多的石油,目前世界最大的油田都在汉国,汉国说的自然成为了所谓的过行业圭臬)

也是因为受汉国海洋生油论的影响,五十七号探测队,几乎走遍了整个英国沿海,但是依旧没有可供开采的油田,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目前已经决定向殖民地地区进行探索,毕竟大英帝国这么大,这么多殖民地,要说没有石油,连英国人自己都不相信。

而除了英国之外,其实很多欧洲国家,对于石油的重视程度在内燃机发展越来越快,汽车产业遍地开花的当下,已经越来越大,甚至像西罗马和德意志这样的工业大国,对于石油的渴望,甚至比英国人还要强烈。

毕竟大英帝国目前其实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的上供,而非自己生产所得,对于进入第二次工业化,其实一直都是一种不紧不慢的姿态,甚至很长时间以来,英国人对于新科技的态度都是,能不能用于军事,而非这项科技是否能够给英国带来本质上的提升。

而德意志和西罗马帝国却恰恰相反,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以及彼此的竞争关系,导致他们在工业发展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就像德意志首相俾斯麦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