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商国:商王和日本人

商国,建邺港……

(后世苏拉威西岛首府望加锡)

“滴滴……”

一艘名为“章鱼烧”的日本商船正在驶入港口。

“哟西,这就是商国的首都港口,竟然还不如大阪港!!”

插着腰的毛利七郎看着眼前不及大阪港一半繁华的商国港口,心里的自信心,一下子被树立了起来。

毕竟他刚刚从周国那边过来,两相对比之下后他发现,商国的首都港口甚至连“天枢”港口的一半都不如。

这还是夸张的说法,真实情况是,建邺港的吞吐量其实只有天枢港的三分之一,一半都算是抬举了。

“毛利君,这个就是你的错了,建邺这里本来就不是以海贸为主,你猜这里是搞什么的??”

一旁的山本太和穿着一身在天枢城买的花衬衫,领口的纽扣解开了几个,露出了胸口的“青蝎”纹身。

“什么,总不能是捕鱼业吧,可是这里也没有看到太多的渔船??”

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毛利七郎依旧是一副瞧不起的模样。

“是重工业,这里供应了整个东印度甚至是到兰芳的钢铁!!”

山本太和表情严肃的看着对面的毛利七郎。

“纳尼,重工业,还是钢铁??”

可能是上次的钢铁危机对日本人的伤害太大,此役过后,整个日本一提起钢铁和重工,就心生惧意。

甚至直到现在,如果不是后来人汉国人的注资,日本人都不敢买日本工厂生产的含钢铁产品。

也正是如此,一听到这么一個岛国竟然是搞重工业的,毛利七郎的表情一下子就变的“肃然起敬”。

而等到章鱼烧号驶入港口,一行人上岸的时候,毛利七郎看着街道两边大量的日式商店,有些惊讶的回过头:

“这,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日本人??”

山本太和也有些迷茫的看了看四周。

直到后来两人才明白,因为地理的缘故,商国所在的地方与日本的殖民地新本州,比较接近,甚至可以说就是邻居。

早期移民的时候,因为新本州的落后,再加上当时的苏拉威西之地,确实缺人,尤其是缺面目差不多的东方人。

所以就对那些日本移民,打开了方便之门,直到现在,当地的日本人口,还占到了当地的五分之一。

只不过这么多年过去,这帮和他们接触的日本人,有一个算一个,基本都没有了所谓同乡之情,反而张口闭口就是:

“我是商国人,你是日本人,咱们俩是不一样的!!”

当毛利七郎询问对方是否想回日本看看的时候,对方不仅没有客气,反而破口大骂:

“混蛋日本,谁愿意回去,当年把我们送到新本州,一个人给了一小袋种子和锄头,就说让我们在当地自力更生,这种事也做的出来。”

“你们没有去新本州不知道,新本州的繁华,完全就是用我这样移民的骨头堆出来的,据说还有人被食人族吃掉了,真是可怜的大头鬼,竟然相信日本人的话!!”

随后就是一大通当年汉国好的话,然后话风一转又表示:

“当今商王是个大好人,他一来就降低赋税,还说要花钱搞汽车业,让我们自己也能开上商国自产的汽车!!”

“听说日本到现在连合格都做不出来,唉,真是可怜的国家!!”

当时毛利七郎和山本太和的表情,要多精彩就有多精彩。

刚一出门,毛利七郎就破口大骂:

“这些家伙完全忘记了自己祖宗是谁,他们根本不知道,当年为了发展新本州我们到底付出了什么,前面是有荒诞的决定,但后来我们又改回来了,怎么能说日本是个无救的国家呢??”

“山本君,我决定了,我要住华人开的酒店,有钱给华人赚,也不给那些数典忘祖的王八蛋赚!!”

山本太和看着对面“义愤填膺”的毛利七郎,无奈的点了点头,走之前他还特意看了一眼那个日裔修建的“大报恩塔”。

据说这是为了庆祝东印度殖民地五周年捐钱修建的。

而且根据刚刚那个饭馆老板说,商王登基之后,他们这些日裔移民,通过本地商会已经捐了超过一千二百万华元。

这笔钱据说要被用来修建王宫。

想起那个日裔老板得意的样子,山本太和就感到了一股悲哀。

什么时候他们日本人出钱给他国国王修建王宫,这么自豪了??

哪怕心里知道这帮人已经是“商人”了,但是山本太和还是感觉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那种感觉就像你刚刚吃完饭,别人告诉你,这锅饭里掉进过蟑螂。

怎么难受,怎么来!!

……………

星空钢铁厂,整个商国排名第二大钢铁厂,总钢铁产量超过五十万吨,去年一年的产量,更是历史性的进入到了六十万吨级的行列。

说起商国的钢铁业,就离不开本地的资源。

整个商国,乃至整个苏拉威西岛,拥有整个东印度最多的铁矿石,以及附属的稀有矿产。

当地的金矿,每年出产的黄金,超过了一千四百万华元,这笔钱在本土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如今刚刚起步的商国来说,却是一笔“谁也不能动”的救命钱。

除此之外,当地的煤炭产量也排在整个东印度群岛的第二位,仅次于开发较早的兰芳。

甚至如果算上当地世界第三位的镍矿资源,这座只有不到十八万平方公里的岛屿,简直就是用各类矿产堆积起来的。

也正是因为当地丰富的矿产,在整个商国,只有两种支柱产业,一个是采矿业,一个就是以钢铁业为核心的“小而全”重工业。

之所以说当地的小而全,最主要的是当地凡是涉及初级重工业的产品,基本能够生产。

甚至因为上一任东印度总督姜辰溪的治理,当地的重工业规模不减反增,最终获得了整个东印度,乃至南洋地区的钢铁供应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