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天光刚起,东方红光乍现。程风一家已经收拾妥当,早早的出门,来到海边蓄水池处检查成果,发现经过了一夜的蓄水池里水并未消耗多少。娘三个一商量,决定再围一个石围栏,这样就有了两座盐水池。
说干就干,一家人动手,搬石头的,砌围栏的,很快就做好了第二个石围栏,太阳刚刚升起一人高,第二个石围栏已经装满了海水。
看着升高的太阳,程风姐弟俩在沙滩上捡了些柴草,老娘又去水凼子捡了些海鲜,可能是官府不让老百姓下海,敢到海边的百姓很少,一两百年下来,海边的海鲜众多,海蚌,螺蛳,扇贝,海参又多又大,随随便便就能捡一大筐。
提着装满海鲜的筐,姐弟俩抱着捡来的柴,一家人回到放桶的崖洞,点了篝火,烤起了烧烤。很可惜新鲜的海鲜本是好食材,但没有任何调料,只有一点苦涩粗盐的烧烤真的很难吃。好在一家子现在追求的只是能有吃的能吃饱,对于味道还不敢有要求,再怎么难吃也是肉,还是能管饱的肉,虽不好吃还是吃得很开心。
等到中午时,看看围栏里的水又减少了约三分之一,赶紧的又提水补充满。
到下午太阳西沉,再一次补满围栏里的水后才捡了些大海蚌类的海鲜回到家。晚饭可不能再吃净海鲜了,就用开水把大海蚌烫死,取出壳里的白肉切成肉丁煮成海鲜小米粥。
虽然海鲜多小米少,还没油少盐的,但心里装着希望,还是吃得很开心。
就这样又过了三天,终于把第一道盐池里的浓缩了五六次,池底都有了一层沉积物。多次浓缩的海水都成了墨绿色。把第一池的浓盐水放进第二个盐池里,继续的浓缩。
在连续放了三次浓盐水进第二个盐池再浓缩两天后。终于到了最后一步,把第二个盐池上面的盐水放入第三个盐池。
因为第三个盐池比较小,大半池盐水经过一天的暴晒,石面上只留下了一片白色的盐层,当老妈看见那白色的盐巴时,眼泪都出来了。
终于等到成功晒出来的海盐,程风赶紧叫老娘把自己抱上石台,爬在围栏边扒开盐层看了下厚度,厚度大约有三厘米多点,估计产量大约有60斤左右,盐不是很白,最底下的盐白里带着一点淡淡的黄色。
拈起一点尝试了一下,咸味里带有一点点苦,应该是还有一些杂质没有分析出来,不过苦涩的味道非常的淡,比家里用的粗盐味道好多了。
从口感来看,应该跟历史书上记录的细盐差不多,但是还没到标准细盐的要求,大约是在粗盐和细盐之间,比较靠近细盐的标准而已,离精盐的要求更是还差得远,不过也够了,家里现在的条件也不允许做到精加工。最好是等到手里有了一些钱之后,再补充一些工具,才能做到精细提纯。
用木片把晒好的盐最上面的一层,小心仔细的括成一堆,最上面的这一层的盐颜色比较白,应该是质量最好的。老姐接过老妈递上来的一条破布袋把这些比较白的盐装好。装了大约十五六斤,装好放筐里老妈就提到离海岸比较远的草地上去,捡了一些青草盖在篮子上面,小心翼翼偷偷摸摸的边走边四处的张望,一路提心吊胆的往家赶。
提着手里的这一筐盐,妇人的心情是紧张和激动的,紧张是因为自己这是第一次偷偷摸摸的制盐,害怕被官府的人发现了全家杀头。
激动是因为自己也亲口赏了一下这最上面的盐,苦味非常的淡,是比较好的盐,自己从来都没有吃到过,感觉富贵人家吃的细盐,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好在自己家今后也可以吃这种细盐了,虽说心里非常的忐忑不安,但忐忑不安的情绪的夹杂着更多的还是激动。
等到老妈把最好的盐送回家的时候,陈风和姐姐也在把第二层的盐小心翼翼的刮在一起,分离开了中间层的细盐之后,又把最底层带着淡黄色的盐收拢在了一起。
等到老妈把第一趟的盐送回家返回,陈风和姐姐把剩下的盐已经归类收拢好。
老妈这回又拿来了一个更加破旧的布袋,小心翼翼的把中间层的盐装好,这袋大约装了有20多斤,还是老妈小心翼翼偷偷摸摸的又把盐送回了家。
最后剩下的十来斤带着淡黄色颜色的粗盐装好后一家人才一起转回家。这次因为提着盐,也没去捡海鲜。
回到家里,妇人非常的高兴,家里多了几十斤的盐,但好像并没有被人发现的样子,心里开心极了,于是乎晚饭做得格外的认真。
晚上这顿经过老妈认真仔细做出的晚餐,是程风投胎到这个世界,自己学会吃饭以来,第一次喝到的味道不一样的有咸味的还不苦的粥。依然还是那样的清粥,但是盐味比以前重多了,可清粥里苦涩的味道确实是淡化了太多太多。
边喝粥,程风边问:“娘亲,咱们家以前吃的盐都是哪里买的,卖多少钱一斤?”
“咱家里的盐大多是在城里卖的,你爹回家时会带些回来,镇上杂货铺子也有卖的,只是要到赶集时才会去,有时也有货郎会来村子里卖货,他们也会带一些。听你爹说城里的粗盐卖12文一斤,细盐卖30文一斤,镇上与货郎卖的粗盐15文一斤,也可以用东西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根据所了解的盐价,程风估算了一下明朝各时期的物价,从粗盐十二文左右来看,物价还很正常,应该还在明朝中后期,不是明末那个物价飞涨的时期,那么粮食价格估计也应该在0.8-1两之间。
“不知道精盐能卖多少文一斤。”
“精盐没见过,那得是大官老爷才吃得起的,哪里知道卖多少钱。”
听说不知道精盐的价格,程风只能自己想想上世了解的信息,记得有资料说明朝的精盐能卖到两百文一斤。听听这个价格,别说是穷人吃不起,一般的小地主小商贩都吃不起。
看来还是加工精盐卖划算啊,陈风心里认真的盘算着,今后如何用这盐来给自己的家庭改变一下生活条件。看了看自己这个家的破败样,心里还是暗自的叹息,这生活在古代真的太难了。
自己想早早的开始找机会做一些生意,补贴家用。只是自家住的这地方,真的太偏远了,都住到天尽头了,宝宝心里苦啊。
如果自己没记错,自家这个村是归文登县管。但是这里距离文登县好像有七十多公里,这还是上世那个时代的高速公路的距离,现在明朝时期的破路怕是要有一百公里远,真正的天高皇帝远。离堡最近的镇应该是成山卫,距自己堡最低也有十公里远。
这就有些麻烦了,看上去天高皇帝远,做什么事都不一定有人管,而且村里也没几个人,不但是人少,好像也没有谁家养鸡养狗的,都到这里两年了,没听见过鸡鸣,也没听到过狗叫,整个山东比这里更偏远的地方怕是没有了。
天高皇帝远的管倒是没人管了,可想做点小买卖,可以卖东西的地方也没有了。如果每天跑二十公里来回去卫城里做生意,怕是钱没赚多少自己得先跑死。
“唉”程风心里暗自的叹息,目前的唯一希望可能就是等货郎来村里时看货郎敢不敢收私盐。要是货郎敢收,哪怕价格低一些也不怕,万一货郎不敢收,那可就完蛋了。出门去做生意,那是不可能的事,自己现在还这么小,父母也不可能陪着自己出门去做这卖盐的生意,如真是这样,怕是这盐晒出来也只能自己家先自用了。
可也不能干等货郎来,不说货郎什么时候来不知道,就算货郎来了,人家敢不敢做这生意都不一定。万一货郎真不敢收,可咋办?陈风觉得还是要试试别的路子。于是又问:“娘亲,镇子有集市没?村里可有人去赶集?”
“有啊,卫所五天就赶次集,后天就是赶集天。”
“卫所有粮铺吗?”
“没有粮铺,粮食杂货铺有卖。”
“那杂货铺有卖黄豆和黄纸吗?”
“黄豆有卖,黄纸不知道,咱家也没人认字,问那劳什子的纸有啥用?”
“要不娘亲赶后天也去镇上赶集,带上二十斤盐,咱用盐去换粮食。一斤盐换一斤粮,咱家的盐跟细盐差不多,换粮应该没问题,精明的商人应该都会换。有黄豆咱先换两斤黄豆,剩的全换粮食。顺便再找找看有没有卖石灰的,找人要三五斤石灰或者花几文钱卖也行,没有就算了。”
“卖私盐可是犯法的,娘可不敢去卖。再说咱为什么要换黄豆?咱家可不会做豆腐,想吃豆腐咱买小半斤尝尝也就是了。”
”娘亲,咱又不是去卖盐,咱是用盐去换粮食,有人问盐哪来的,就说是亲戚家送的,因是上好的细盐自己不舍得吃,拿来换粮食。黄豆儿子有别的用,不是要做豆腐吃。这换粮食的事要是娘亲自个去害怕,我跟娘亲一起去。我去换应该没人会怀疑盐不是送的,我个小孩不会说假话。”
“要不我和弟弟一起去换娘,亲在远远的地方看着也行。”程大妮马上表态愿意和弟弟一起去换粮食,说实在的她自己也是饿怕了,非常非常的想吃一顿饱的。
“对啊,如果娘亲害怕,我和姐姐去换。我们两个小孩,也没有人会怀疑我们。”程风觉得姐姐的这个主意非常非常的好。
“你还是跟你姐在家里看家,带你去多累人。俺背上二十斤盐,还得抱着你这二十多斤。要是换成了回来还得背着二三十斤,在抱着你,娘不得累死。”富人一口就否定了自己儿女提出的建议:“既然黄豆你说有别的用,那娘去帮你换。小啊,你要用黄豆石灰做啥呢?可以告诉娘不?”
“当然是有大用,只是现在告诉娘亲,娘亲可能也听不明白,等东西买到后我做给娘亲看,娘亲到时候就知道了。”
为了忽悠老妈用盐巴换粮食,程风也是把自己的脸皮开到了最厚。对着自家老妈是火力全开。一阵的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巴拉个不停。
好说歹说,费了一晚上口舌的陈风姐弟,对着自家的老娘是一阵的忽悠打气加鼓励,终于还是把自己的老娘给说动了,愿意试一试去镇上用盐换粮食。
一家人商量好,第二天又去海边把盐池里的水调整补充好,又去捡海鲜回家,开始准备明天赶集的东西。因为离得远,明天天刚亮就要出门,和村里人一起才敢去,不然路上不安全。
小主,
到了赶集那天,程风从梦中醒了,老妈早已经没在家了。起床出门看了看天色,都快中午了,摸摸自己的肚子,有点饿。
看看自己的手脚,自我感觉好像是长了不少肉,那如同牙签一般的手指好像变得有肉了一点点。
最近这几天,天天去捡海鲜吃,虽然没油没调料,做出来的海鲜也不好吃。可再不好吃它也管饱啊,每天吃肉还管饱,人生已经很不错了。
看看这才吃了几天有肉的清粥,自己已经长了不老少肉,走路时腿也开始有了气力,双腿不再打颤颤,感觉精神也好了,头脑更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