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麦收

平原大时代 栋梁A 2676 字 29天前

白刚摇摇头,已就等到这会了,不差那一会。“老田,不差这几分钟了,不犯于,不犯于!”

小主,

“哈哈哈,淮海土话你倒学的挺快。”

“入乡随俗嘛。”

说是入乡随俗,其实白刚并不想来淮海,只是姑苏市那边没他的位置,他才选择到这个江南省最北的城市当市长。

淮海市经济不是很差,但和江南长三角城市来比,那真是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穷乡僻壤。

白刚和淮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准确来讲应该是在他患难之时,当年他才25岁,孤身寡人来到鹿哟山农场,水土不服差点死掉,是农场的学生宗兴邦带着他逮泇水河里的鳑鲏鱼烤着吃,硬靠食疗把脾虚胃寒的老毛病治好了,二十多年来愣是没犯过,看起来是根治了。

二十五年后,他成了淮海市的市长,那个不起眼的黑乎乎的小孩哥当了省长。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白刚的思绪飘到年轻时的岁月,恍惚中,看见一个结实的男子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下车。

“宗书记,欢迎来淮海视察工作。”

“亮亮又靓了,你这双鞋指定过千了。”

“老白,你好,你脸色不好,中暑了么?”

白刚确实有点头脑发热,听声音有些模糊。

“省长,请上车,外面热。”

“好。”

白刚一趔趄,被罗汉平扶上车。别克GL8空调很给力,白刚坐在副驾上慢慢清醒过来,脸活泛起来。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我们这个地方,热来了要人命,让你坐立不。看起来老白这个江南人到现在也没适应我们大淮海的气候。”

“让省长见笑了,严格讲,我也算淮海的了。”

田亮亮补了一刀,“哦,你不行,你酒还没练好。”

“哈哈哈,亮亮,你这个土着就不要强人所难了。淮海的酒风,让人闻风丧胆。”

白刚嘿嘿笑,喝酒这方面他是心服口服的,不服胃不答应。

田亮亮向省长汇报了淮海市农村经济情况:

03年,淮海市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农村产业生产总值达到794.88亿元,增长11.6%,农业产业化经营的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实现显着增长。农村新增常年在外务工人数达到12.3万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情况有所改善……

“这种稿子就别背了吧。我问你,人均年收入多少?”

“统计数据去年是人均3610元。”

兴邦知道这也是文字游戏。“实际上农民们不出去打工,都得借贷拉饥荒才能过年吧。”

“我们市,农村确实很穷,搞传统农业没有出路,不能致富,只能糊口。”

兴邦很认真的盯着田亮亮,“你总算说了句实话。我这个省长最怕的事,是我下到地方,一帮官员拿着精心设计的文字稿念给我听。让我变成瞎子,聋子。

现在有一种声音说,农民就是种地的,耕地就是用来产粮的。这帮人坏透了,粮食市场收购价压的这么低,让老百姓们安心实意的拴在地里,天天面朝土地,背朝天,他们拿什么养家?!!”

“你们作为书记,市长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农民收入真正搞起来。一个月三十天,你们用三四天时间想想农村农业工作该怎么做,成绩也就能慢慢上来。那个艾镇农改情况怎么样了?明天直接去现场,你们市委市政府不准打任何招呼,我要看原生态。”

田亮亮比较了解情况。“艾镇总体是成功的,农民家庭一年少说也得两三万收入。但是今年比去年稍微下降了一点,去年家家户户都得近四万块。”

“得总结经验。今天看哪个点?”

“湖西农场,今天他们那里搞机收,已经开镰了。”

“好,走起。”

“是不是到招待所先休息一下,明天再去。”

“去了回来再休息嘛。”

乡村公路上,林荫茂密,不知哪里飞行的布谷鸟不知疲倦的鸣叫着,那个声音,清脆,悦耳。

咕咕,咕咕,割麦耩豆!

麦黄农忙,秀女也得出闺房。

芒种就是抢收抢种。宋朝的范成大的《刈麦》写得好:

麦头熟颗已如珠,

小厄惟忧积雨余。

丐我一晴天易耳,

十分终惠莫乘除!

农家出身的宗旭对于芒种自然是刻骨铭心,再熟悉不过了。

记得小时候最怕的就收麦了。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刈麦全靠镰刀,全家上阵。

饭也在地头吃,老年人提着罐子送饭,地里的忙人在田间地头的老柳荫下解决饭。和老天抢时间,这个季节龙王最好下雨。

此时的麦子怕雨,一场雨下来,麦穗里的麦粒就鼓胀发芽,半年的收成就白搭了。

农民们不怕火热的天,太阳越毒越好。怕下雨,哪怕雨能带来阴凉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