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心意已决,就这样办,我亲自拟旨,颁发各地,让他们筹集粮食!”
“可是…”赵伯渊还想劝解,但看到皇帝那不悦的眼神,话到嘴边又生生止住。
面对眼前的局面,其实赵伯渊很想提议向大渊称臣,接受大渊皇帝的册封,成为下属番邦。
这样的话虽说耻辱,但至少能保住东魏,让百姓免遭战乱之苦。
在赵伯渊心中,司马枭是伯乐,是助他平步青云的贵人,如此厚恩得报。
但与东魏百姓相比,这点恩情也算不得什么,哪怕背负忘恩负义的骂名,赵伯渊也不想害了百姓。
当时年少参军的想法,依旧在心中,并未改变。
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是十几岁时,赵伯渊心中所想。
此刻,他心中很是纠结,犹豫不定,不知该选择恩情,还是满腔抱负。
但在圣旨拟好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默认了司马枭的做法,第三次征收粮食。
……
随着圣旨被送往东魏各地,即便官兵们知道百姓拿不出粮食了,也不会有任何仁慈。
他们只知道,若是完不成皇帝交代的事,轻则乌纱不保,重则抄家问斩,所以为了自己没事,只能强行收粮。
青山镇内,官兵们冲进百姓家中,大肆搜寻,米缸中的米,舀的一粒不剩。
豢养牲口的围栏中,直接强行推倒,鸡鸭牛羊,但凡能吃的全部拿走,不留分毫。
镇子外的三间茅草屋内,十几名官兵风卷残云般的搜刮。
中年汉子看着辛苦努力,日夜劳作换来的粮食,被拿的一点不剩,他双眼赤红,拳头攥紧,恨不得跟眼前的官兵们拼了。
可转头再看看因恐惧瑟瑟发抖的妻子,不断哭泣的儿子,还有站在长廊下,叹息流泪的年迈父母,他不得不强忍心中怒火。
脸上挤出讨好的笑容,轻声哀求道:“各位官爷们行行好,给我爹娘,还有儿子留口吃的。”
“等过了秋季,粮食出来了,草民再补给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