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此言,满堂的食客皆大声叫好起来,而于此时同,那黔国公勾结外邦对抗王师的恶行也在民间迅速的发酵起来。
事实上,此事确实是保乡军侵犯在先,军事扩张太为霸道,人家沐天波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只是为了保护祖宗基业不失而已。
但宣传局的报刊司显然不会将这事的原委登出来,只是将此人勾结外邦的之事浓墨重笔了一番,仅此一点便令其名声臭不可闻。
哪怕是关起门打个天翻地覆,兵败身亡,大伙也敬你是沐国公是条汉子,这引外邦贼军入境算怎么回事。
当然,不少人肯定也心知肚明,这场战事应该是徐大将军挑起来的,但无论如何,你勾引外邦就是不对!
而且,保乡军能打过去,那是你们云南的福气,内地多少百姓想过这好日子还没门呢…
此舆论稍加发酵后,立刻席卷了整个广西,民间更是掀起了一股“抗贼”的风潮。
原本,广西百姓就是最早受到保乡军恩惠,也是对徐晋这个大将军最为认同的群体。
尤其是思明府这边,当地百姓只知徐大将军,不识崇祯皇帝。
至于“大明”,那是个什么玩意?
所有人都深知,如今的安平生活来之不易,于是各地自发兴起了捐献军资之举,老百姓找到村里德高望重的甲长,大伙纷纷你五文.我十文的凑起了款子,打算托衙门的官员交给大将军。
有些手头没现钱的农户,则干脆从家中背来一两袋新打的粮食,丝毫都不心疼。
短短时间内,广西老百姓竟自发凑出了八万多元的巨款和六万多石粮食。
当徐晋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十分惊讶,他虽对这个沐天波勾结外邦的舆论导向有心理准备,却没想到效果竟如此显着。
此些钱和粮虽不算多,在保乡军每年的军费面前属于杯水车薪,都不够打一场像样的仗,但这可是老百姓们自发的行为啊,自己可没有征一文一毫。
“民心所向,方是众望所归啊...”
徐晋感触甚多,有这么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戴自己,即便是保乡军一败再败,也能源源不断的拉出兵员,征出粮食,一呼百应。
这就是自己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