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爬行大别山下

鳄龟在这个地下溶洞转弯处,已经耽搁了近一天时间,它也累得够呛。

鳄龟爬到河岸上,在一个大石头背后静静卧下,调息休养一日,身体得到恢复。

鳄龟又啃咬了一阵古巨蜥尾巴,顺着溶洞溯流而上。

1972年春,鳄龟爬行到咸宁地下。

咸宁一带地下,以山洞为多,山洞里也有水,大多为小河或溪流,漫不过鳄龟身子,鳄龟大部分时间在山洞里行走着。

鳄龟走在这样的地下洞涵里,唯我独大,它没有遇见大型爬行动物,也没有碰见隐藏在地下的上古灭绝动物,一路正常行走。

至1972年底,鳄龟到达赤壁县地下。

这里大部分是石洞,石崖和石缝,偶尔也有溶洞,都比较狭窄。在这样的地下环境里,能长期生存下来的动物不多,鳄龟没有遇见任何敌手。

鳄龟不停地在地下世界里爬行着,很少歇息。

1973年夏,鳄龟到达武汉地下。

鳄龟未在这个中国的中心城市停留,沿着底下的土洞、石洞爬行。半年后,它来到黄冈市地下。

时至冬季,鳄龟顺着一座石崖缝隙爬出来,来到地面上透透气,美美饱餐一周,又进入地下。它要从地下穿过巍峨险峻的大别山。

大别山在地面上的山麓陡峭奇幽,在底下的部分大陆架,同样怪石嶙峋,地形复杂。鳄龟行走起来也没有那么容易,只不过大别山地下的气候温和适宜,行走地下不太累。

在大别山下面的世界里,随着地理分界线的变化,各种爬行动物慢慢多起来,其中不乏大型动物。

鳄龟生怕与地下猛兽不期而遇,遂缓慢谨慎爬行,它听着、嗅着前方动静,感知到可能遇见危险,即刻绕道而行。

鳄龟爬行到一片较为宽阔的崖洞里,它感知到,在这片崖洞上方10公里的大别山上,是一大片堰塞湖。这片水域是3万年前的一次大地震形成的。

鳄龟的这种判断,是基于对崖洞土壤变化的深入探究。

鳄龟脚下和周围的土地,是由暗褐色和黄色两种颜色构成的,这两种色彩的土壤一直延伸到崖洞深处。

以鳄龟估计,这个崖洞长达800多公里,直达河南省信阳和驻马店一带。

在如此深长的崖洞里,暗褐色和黄色土地各占一半,并且发育的非常成熟。

这种地下地形构造,预示着大别山这一线山脉和土地,是由两大板块陆地漂移碰撞到一起形成的。

按照地球板块学说,5亿年前,一大块暗褐色陆地和另一大块黄色陆地,在海洋里缓慢漂移,最后在中原和淮北一带相遇,这两大块陆地经过碰撞挤压,展开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别山麓。

鳄龟现在行走的这个崖洞,正是这两大板块陆地凹进去的地方,碰撞对接在一起形成的。由于两大板块陆地在这一面凹进去的部分,幅度大小不一,使得这个崖洞各处的开阔程度不同,但这两大板块陆地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个对半碰撞拼接在一起的崖洞,就一路呈现暗褐色和黄色两种色彩。

这个绵延800多公里的崖洞上下,其实是两大陆地板块的断层。在3万年前,由于这两大板块陆地对接不太紧密,发生过一次8·2级地震,将崖洞上方10公里处的两座山震塌,从两座山上坍塌下来的大量土石方,填埋了两座山中间的一条河流,堵截住流水,形成一大片堰塞湖。

3万年以来,这片堰塞湖方圆衍生了许多野生动植物,种群十分丰富。

通过这次大地震后,暗褐色陆地板块和黄色陆地板块紧密结合在一起,发育趋于成熟,形成完整的陆地。

尽管这样,这个断层仍然存在,这里的地壳活动依然活跃,中小地震频繁。

这种两大陆地板块结合的土地,无论地上地下,都会使古老的野生动物灭绝,也易衍生新的野生动物。

精通古今的鳄龟,行走在这样的崖洞里,分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