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海寿还有些犹疑不决,朱棣抬起一脚踢在他身上呵斥道:“还愣着干什么,速速去办,但若是胆敢泄露出半个字去,你们东厂的人就等着被满门抄斩吧。”海寿连忙躬身领命小跑而去,朱棣又看了看这京师的宏大景象,才满意的回宫了。
此时,老皇帝朱棣的第五次亲征北伐已经基本准备就绪,这次朱棣下诏征调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西宁卫、巩昌卫、洮卫、岷卫的明军共计三十万大军,会合于宣府,就等着他从京师前去汇合。
第二天,朱棣再次昭告天下,将率诸将亲征北伐,诏命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领中军,张英国公张辅辅、成国公朱勇领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领右掖,武安侯郑亨、保定侯孟瑛领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领右哨,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领前锋。
文臣方面,以内阁首辅杨荣、内阁大学士金幼孜扈从圣驾左右随行北征,以吏部尚书蹇义,内阁大学士杨寓等留守京师,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汉王朱高煦统领京师大营掌管京城防务。
诏书一出,满朝再度哗然,又是这样互相制衡的诏令,看来老皇帝的心意还是未决,这汉王迟迟不去封地就藩本就已经于理不合,这还每次都让他统领大军胁制太子,这意味似乎再明显不过了,双方势力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短短几天之内,原本已经稍稍平静的大明京师再度暗流涌动起来,而且,有人放出了风声,这一次将决定皇位的归属,同时,各种关于太子和汉王的消息一天几条的流出,很多消息还都是完全相反的,到最后,谁都分不清到底哪个消息才是真的了。
这一下,原本隐藏在暗中或者暂时保持中立的大臣和势力就被逼的必须要尽快选定一方,因为谁都知道,到最后下场最惨的,绝对不光是选错的,这些不选的,或许结局会更凄凉。
在蒙禹的授意下,汉王府审理副官于谦已经将锦衣卫的几个总旗和千户拉拢到了汉王一边,可毕竟上头还有油盐不进的锦衣卫指挥使赛哈智在,这些总旗和千户也都只能暗中支持,若是真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要他们偏向谁,就看那时谁的胜算更大了。
这其中最尴尬的,莫过于东厂,他们先是和内阁结盟,也就是变相的投效了太子,可后来又将《人事》给了汉王,汉王也亲笔书写了京城防务要略回赠,这就等于是也和汉王达成了同盟。这东厂,便成了最卑鄙无耻的两面派!
可他们也知道,内阁和大臣们现在对于他们的表面结好,不过是因为他们正被老皇帝重用,这些人还暂时用得着他们,一旦他们扶持太子登基,大权在握的时候,裁撤东厂,就是迟早的事,而汉王那边虽然一直和他们没有过多来往,但起码没有公开表示过要裁撤东厂,所以,东厂才会想把宝也押在汉王身上。
这一日,又听到海寿传来的惊人消息,老皇帝居然要东厂暗查汉王和太子妃的过往,这就很明显了,说明朱棣其实还是意属汉王的,之所以一直这样搞制衡,就是怕废黜太子另立汉王会遭致大臣的强烈反对,于是就这么耗着,只等时机成熟一锤定音。
这东厂提督马云可是个精得不能再精的阉人,想得自然更透彻,朱棣突然要东厂查这个事,并不是要为难汉王,而恰恰是要为传位于汉王下最后的决心,只要能证明朱瞻基就是汉王之子,甚至只要能证明汉王和太子妃确实有染,那朱棣就会毫不犹豫的改立太子,传位于汉王。
东厂提督马云一下子就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连忙召集东厂众人前来密会。东厂的密室里,马云和海寿将老皇帝交办的事和目前的情势说完,所有人都惊愕的陷入了沉思,只有刘怀礼面带不屑的低头看着脚尖。
沉默片刻,马云再次开口道:“情势刚才已经说清楚,大家也都明白了,都说说吧,这个事我们要怎么查,怎么报?下一步又该怎么办?”海涛平时便和朱瞻基关系暧昧,此时率先说道:“这事啊,我看就照实查,照实报,反正陛下喜欢汉王和皇太孙的意思已经很明显,我们就给陛下一个心安又如何?”
海涛和朱瞻基的关系,马云岂会不知,当下问道:“听海公公的意思,这真相你已尽知?”海涛笑笑:“我们作为在身边替陛下办事的人,自然要尽力达成他老人家的愿望,至于真相么,最后能留在诏书上的,那就是真相。”马云点点头笑笑,也不置可否。
海寿也接口道:“如今,这事情的真相,似乎的确是不太重要了,关键还是得看陛下的心意,若真是陛下意属汉王,那倒也诚如海涛所言,我们就给陛下一个满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