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一个异军突起的大将军刘备出现了,依靠着军功、威望以及汉室宗亲的特殊身份,刘备的权势明显压过了尚书台和三公,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权力者。
而作为第一权力者,刘备提出的改良建议是将太学毕业生和尚书台选部进行一个联结,太学毕业生毕业之后所面对的,是尚书台选部,主要考核由尚书台选部主持进行。
然后,由尚书台选部根据太学生们的资质,对他们进行政务安排,将他们安排到各个基层岗位上,进行锻炼。
原先,太学毕业生的前途是多种多样的,想走哪条路都可以,只要你能走通,选部也好,三公公府也好,大将军府也好,地方州府、郡府、县府也好。
而现在,刘备希望走出一个规范化道路,将太学毕业生毕业之后的道路和尚书台选部进行一个固定联结,然后将选拔毕业生的考核方式也做一个调整,从原先的象征性过场变为实实在在的真实考核。
毕业生们毕业之后的去处和工作将由尚书台选部做决定,当然,局限于一些地区的基层岗位,主要是吏员岗位,只有毕业会考的前十名才能被分配到官员岗位。
而在中央,刘备建议六百石以下的职位,不涉及到三公府和大将军府的岗位都由选部来安排,六百石以上,则由大家一起协商。
对于刘备这个的建议,在嘉德殿会议上,不少人都莫名的看向了刘备的老师卢植,因为当时卢植是唯一一个还在任的三公级官员,而尚书台选部和三公公府在某种意义上是敌对的。
刘备提出这个建议,意在加强选部的权力,似乎对三公并不友善,乃至于对他自己的大将军府都不是好事,这是为什么呢?
卢植当时提出了一些疑问。
尽管他之前已经和刘备有了交流,并且知道刘备的真实目的,但是他知道有人在意,需要他做这个捧哏。
所以刘备表示说他认为人才选拔需要规范,需要制度化,需要严密和谨慎。
“此前在雒阳曾多年流传一首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雒阳小儿都知道的事情,满朝文武却当作没有发生过,就那么过了一年又一年。
结果发生了什么,诸位也都看到了,凉州之乱,河东之乱,雒阳之乱,豫州之乱,冀州之乱,幽州之乱,大乱一个接一个,一次接一次,无休无止,这难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那首民谣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选拔不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无能的庸人占据高位,在今文学派主导之下,真正的人才没有什么做官的机会,而他们的子弟却一个个身居高位,把大汉拖入深渊。
这样的情况,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所以在办学上进行改革的同时,选拔人才也必须要进行修正,今文学派的错误必须要更改,这第一步,就要从眼前,从太学开始,也要从尚书台开始。
选部是负责这一块的,有固定的人员编制,调整处理起来也很方便,而且张常侍是一定愿意配合朝廷办理此事的,我说的没错吧,张常侍?”
当时刘备就那么看着张让,担任尚书令的张让眨了眨眼睛,然后点了点头。“如果是朝廷的需求,尚书台自然会响应。”
刘备于是看着卢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