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二次战役(6)冰天雪地长津湖-8 这一条漫长的血路

在1950年11月30日到12月1日的作战中,志愿军第27军不惜代价,猛冲猛打顽强作战,在新兴里歼灭了美军麦克莱恩特遣队及费斯特遣队,美军残部退往下碣隅里。

此时,志愿军在西线的反击已取得重大胜利,美军第8集团军从清川江一线全面撤退,使得孤立于朝鲜东北角的美军第10军更加陷入困境。特别是在长津湖地区被分割包围的第1陆战师,面临全军覆灭的巨大风险。

11月30日,阿尔蒙德决定第10军全军,向咸兴和兴南地区全面撤退,命令柳潭里的陆战1师第5团和第7团“同时而迅速地撤向下碣隅里”,并派遣一支强有力的增援部队从下碣隅里北上,解救第31团战斗队;随后,在美军第三师的策应下,一同向南突围。

柳潭里的美陆战1师第5团和第7团,接到向下竭隅里突围的命令后,便开始调整防线,并加紧接收空投给养,储备撤退需要的物资,清点无法带走的装备以全部销毁。

当日19时20分,陆战1师正式发布了从柳潭里撤退的命令。

长津湖战役第二阶段的战事,徐徐展开。

新兴里战斗结束后,柳潭里迅速成为长津湖地区作战的焦点。

柳潭里是由5座孤立的山群围绕的一个小型盆地,是交通要塞,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西线的美第8集团军,战略位置尤为重要。

志愿军第9兵团在第一阶段的柳潭里、下碣隅里、新兴里等多地激战中,伤亡与非战斗减员极大,无法形成团级规模及以上的进攻,不得不减缓攻击节奏,继而将最后攻击决胜的希望,寄托在远在百里之外的长津湖东北厚昌及江口、长津一线的第26军的2个师8个团的身上。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宋时轮、陶勇心急如焚。

他们判断美军收缩长津湖部队,必将急速撤退。

为抓住最后的战机,第9兵团频繁急电,催促江界第26军昼夜兼程向下碣隅里前进。

同时,在第26军行军没有赶到战场之前,第9兵团电令第20军,设法阻敌于柳潭里至下碣隅里一线。

中美两方将领,虽然面对的是同一个长津湖战场,但史密斯的作战构想,与习惯了孟良崮和淮海战役打法的宋时轮、陶勇的作战构想,确非一个频道。

志愿军即将重心放在第26军的8个团向下碣隅里穿插的行动。

美军方面,则将重心放在柳潭里美陆战1师第5团、第7团等部向下碣隅里撤退的行动。

长津湖战役中,在第9兵团3个军里,第20军参战最早,作战区域横贯柳潭里、下碣隅里及古土里以南,战线最为宽阔。

在国内诸如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作战中,第20军可以凭借根据地群众保障后勤,与装备、机动能力大致类似的国军对抗,打出不俗战绩。然而,在进入朝鲜的长津湖战场以后,即遭遇盖马高原百年一遇冰雪灾害。

极寒环境,又无保障后勤,有限的弹药粮草全凭各师、团、营部队随行携带,数量极为有限。因而,在经过200公里急行军冲向战场,数日激战,伤亡惨重,尤其酷寒极端气候致使伤病冻饿极大减员以后,第20军快速消耗。

后勤保障跟不上,志愿军伤员下不去,弹药粮食和援军也上不来,更加上战线拉的长,兵力分的散,战力损耗也极大,第20军要想快速集结部队阻击美军,很不容易。

可是当下第26军还没有赶到战场,第27军在新兴里激战以后战力耗竭,虽然集中部队向柳潭里往下碣隅里简易公路机动,甚至平行追击,却无法滞缓美军撤退行动。

恰好部署柳潭里以南及下碣隅里附近的第20军,正好挡在柳潭里美军退路上,自然也就成为第9兵团阻敌、歼敌的主力。

下碣隅里一线的第20军第58师全力以赴,设置层层阻击,尽量滞缓美军撤退。

然而,被围困在柳潭里的陆战一师第5团和第7团,并没有坐等第27军发起进攻,而是率先决定撤出柳潭里,试图向下碣隅里突围。

11月30日,柳潭里的美陆战1师,在接到向下竭隅里突围的命令后,便开始调整防线,并加紧接收空投给养,储备撤退需要的物资,清点无法带走的装备并全部销毁。

虽然两军交手不过数日,美军还是对志愿军情况进行了详细侦察。并由下碣隅里指挥部为柳潭里美军拟定突围、撤退计划:

陆战7团戴维斯中校的第1营为前锋,于行动前夜提前出发,越野增援德洞山口,首先确保德洞山口,接应并掩护主力撤退;

陆战7团第3营左翼,陆战5团1营为右翼,保障发起突围作战;

陆战5团第3营为撤退第一梯队,与主力交替掩护撤退;

为加强撤退的突击力量,下碣隅里方向还以直升飞机为柳潭里仅有1辆谢尔曼坦克派来乘员与炮手;

陆战5团第2营作为全军后卫,在确保1294高地,策应、掩护陆战5团第1营、第3营撤退,掩护、接应德洞岭阵地美军撤退以后,转入后卫,在主力完成撤退以后相机撤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根据这一计划,美军突围部队分为前、后、左、右与中央两个梯队等6个战斗群。撤退之时,美军各战斗群均在火力射程之内,形成火力互相支援、互为犄角态势。

如此展开行动,美军各战斗群相互策应,以公路为核心,形成一个巨大的环形防御圈。这个巨大的环形防御圈,本身就有极强的地面火力,又得到美军地空远程火力全天候保障、掩护。

所以,志愿军在无更强大火力情况下,要依靠轻装步兵击垮美军这个运动中的环形防御圈,可谓艰难之极。

12月1日清晨,柳潭里以北的美军陆5团3营和陆5团1营,陆续从1282、1240和1167一线高地撤出。

之前,美军装备105mm榴弹炮的第11炮团第3营,装备155mm榴弹炮的第11炮团第4营,都部署在柳潭里。撤退之时,这些重炮的炮弹已经用完,美军请求炸毁这些榴弹炮,以求轻装撤退。

不过,他们的这一请求没有得到下碣隅里指挥部同意。只得用车辆拉驼,尽量保证牵引榴弹炮的撤退。

临走时,美陆战1师还为85名阵亡的官兵举行了葬礼,将他们遗骸掩埋在雪地里,作了准确记载,然后心情沉重地分队向南撤退。

柳潭里美军向下碣隅里撤退,必须要突破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的防区。

而负责截断柳潭里美军退路的,是志愿军第20军59师175团1营和2营的部队,分别守卫1542和1419高地。

12月1日晚19点,1419高地上的志愿军第59师175团2营,自29日凌晨到现在,已坚守了近三天,29日就曾与尝试打通公路的陆1师激战,伤亡不小,此时在美军陆7团1营的进攻下逐渐难以招架,之后便撤出了阵地。

12月1日晚21点,美军陆7团1营离开1419高地,直奔东南方的死鹰岭。午夜时分,继续向南的美军又遇到了驻守在公路东侧1520高地,志愿军175团2营和176团两个连的阻击,双方激战了一整夜。

志愿军知道了美军陆1师撤出柳潭里的意图,因此第27军决定出击,由79师从西向东打,刚赶到战场的94师从北向南打,第20军59师则在正面阻击陆1师前进。

从北向南进攻的94师,多次试图突破陆5团1营的防线,均未成功,且伤亡不小。

从西向东进攻的79师237团和235团,与美军在1276和1542高地上反复争夺,美军且战且退,并在半山腰建立防线,用迫击炮和空中支援火力压制山脊上的志愿军,以阻止志愿军冲击公路上的撤退队伍。

12月2日天亮后,美军陆5团3营,再次向1520高地发起进攻,正午12点完全占领了1520高地。美军的车队每前进一步都受到志愿军的阻击,撤退的进度非常缓慢。

美军陆1师负责北面防御陆5团2营且战且退,此时美军的兵力已不足以让他们占领撤退道路两侧的所有高地,美军队伍两翼的防线都只能维持在半山腰或山脚。

虽然美军撤退道路两侧的高地大部分都被志愿军控制,但因此前的战斗伤亡过大已无力对美军发起大规模攻击。

由于237团在争夺1276高地的过程中伤亡太大,235团3营教导员迟浩田,带领一个近2个排的突击队,沿着山脊往北攻,连续攻克四个高地,2日上午十点半,占领了1542高地和1276高地,与237团接上联系,这对敌人突围部队侧翼构成了极大威胁。

迟浩田带领突击队,歼敌数十人,而突击队仅牺牲一人,受伤一人。后来这次战斗被我军第九兵团,报道到了全军,详细的经过也被二十七军印发全军。

迟浩田,时年21岁,出生在山东,从小跟随父亲走南闯北,身强体壮,又颇懂御寒之术。此次零下三十多度气温,全营上下,就他一人没被冻伤,堪称奇迹。

在长津湖这次攻坚战中,迟浩田是华东三级人民英雄,而且辛殿良更加了不得,他先后立功十多次,是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这两人都是我军的基层骨干人才,居然会出现两人在一起冲锋的事。

当军长彭德清听说一个排有两个战斗英雄,既高兴又担心,两个人如果有一个出现闪失。对全军士气影响太大,马上下令,迟浩田回营里指挥,辛殿良回连部指挥。

战后,3营教导员迟浩田和7连副连长辛殿良都被评为一等功臣。

1996年12月,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率团访美,接待他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查尔斯·克鲁拉克上将对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军人肃然起敬。

原来,他的父亲维克托·克鲁拉克就是当时的陆战一师副师长。父亲告诉他:“打了一辈子仗,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部队。”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12月2日上午11点25分,美军陆1团1营,越野机动,翻山越岭,脱离公路逶迤东行,与坚守在德洞山口的陆7团F连汇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美军陆1团1营此次越野机动死鹰岭的意义重大,一旦占领了美军撤退必经之路上最重要的关口——德洞山口,就可以保证美军陆1师撤退路线的畅通。

在陆战第5和第7团从柳潭里突围的同时,长津湖地区以外的美韩各部队也陆续分路撤退,目标是咸兴地区。

根据东线战场局势的变化,中央军委预测美军可能有两种动向:

一是可能全线撤退;

二是可能对被围困在长津湖地区的第1陆战师进行大规模增援。

因此,中央要求第9兵团加快歼灭被包围的敌军,同时做好应对增援部队的战斗准备。

在那位伟人看来,东线战场的重点仍然是大量歼灭敌军。至于具体的歼敌策略,他主张采取“围点打援”的方式,建议对柳潭里的敌军“围而不歼,迫使其日夜呼援”,以吸引援军前来,创造出“有援可打”的局势,从而扩大歼敌规模。

关于歼敌的目标,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歼灭被围困的第1陆战师主力,还要包括前来增援的韩军两个师以及美军第7师的一个多团。

他认为,如果能够各个击破这些敌军部队,朝鲜战局将得以扭转;反之,若让东线美军成功集中至咸兴一带,将不利于下一步的南下作战。

然而,“围点打援”策略并未得以实施,因为柳潭里的敌人已经迅速突围,“围而不歼”的局面已无法实现,只能加快追击,务必不让敌人从重重包围圈中脱逃。

第9兵团重新调整作战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