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李奇微唯有秉持务实之态度,将工作重心置于筹备“抵御中国极有可能于元旦发动的攻势”之上。数日后,志愿军果然发起新一轮攻势,李奇微又将直面整个战线的再度崩溃,进而不得不组织一场新的大规模撤退。对美军来说,最烦恼的莫过于:在长时间里一直无法掌握中国军队的兵力、配置和行动意图。
李奇微到任后视察各个军、师指挥部,发现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当面到底有多少中国军队,只是在地图上胡乱插上许多小红旗,每面小红旗代表中国军队的一个师。在一份内部情况简报上,李奇微看到地图上标绘的敌情竟是“一个大大的红圈,圈内潦草地写着一行数字——17.4万”。
沃克生前估计,中国军队下一个攻势可能在圣诞节(12月25日)发起。
李奇微是在平安夜那天上任的,他预测,中国军队的攻势“肯定要在元旦发起”。
对于中朝军队的兵力,当时美军估算为44万人,其中,中国21个师差不多27万人,北朝鲜军队12个师,加上在南朝鲜的游击部队,共计约16万人。除此之外,估计还有65万人集结在中国东北,另有25万人的军队正从中国各地向东北集中。
而“联合国军”总兵力共约36.5万人,地面作战力量只有25万人,其中美军10万人,韩军14万人,其他国家1万人。
李奇微认为:
虽然中朝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联合国军”,但美军炮兵和坦克力量更强,并且掌握着制空权;虽然无法阻止中朝军队的夜间进攻,但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对其加以打击:
“在夜间收缩部队,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了白天,再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
他要求:“在周密地勘察并精心构筑后方阵地之后,再有秩序地按照调整线实施后撤。”
他指示:“不允许丢下任何部队让敌人压垮和消灭;要奋力解救被切断的部队,除非主要指挥官本人确认,解救这些部队会损失同样多的部队甚至更多的部队。”
当他发现一位军长在给一位师长的指示中,有“不惜一切代价”扼守某个阵地的内容时,马上下令把这段话勾掉。
他说:只有集团军司令本人才可以向一支大部队下达这样的命令,除非他亲自勘察了地形,观察了现场情况,并确定有这样做的必要,否则,“决不要下达死守阵地这样的命令”。
李奇微有在朝鲜打下去的决心和自信,同时也担心“总部乃至华盛顿认为我们有可能被迫全部撤离朝鲜半岛的这种带失败情绪的看法多少会传到下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强烈要求,“如果作出撤退决定,一定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严防走漏风声”。
此外,他还充分利用李承晚政府提供的数万名劳工,在可能后撤的地区大力构筑阵地,在距前沿远达300多公里的深远后方,构筑一个纵深很大的防御地域,命名为“戴维斯防线”。
到12月底,第8集团军已在预定防御地区形成了“一条从临津江到三八线的总战线”。
除严重受损的4个美军师(第1陆战师和第2、第3、第7师)分别在三七线以南的堤川和大邱、釜山地区休整补充外,其他部队均已到达议政府至汉城以南的机动位置。
第一线展开韩军8个师和土耳其旅,由西至东分别为:韩军第1师,土耳其旅,韩军第6、第2、第5、第8、第3、第9师和首都师。
美军第1骑兵师和第24、第25师,英军第27旅为第二梯队。
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韩军位于一线,美英军退居二线,大部集结于汉城周围及汉江南北交通要道上,摆出了一个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随时按计划后退的姿势。
李奇微指示,要为配置在最危险地段上的美军第1军和第9军专门制订后撤计划,事先明确这两个军撤退时组织协同的有关事项,同时,在汉江架设了供撤退用的舟桥。
后来的实战表明,李奇微确定的部署和采取的作战方针,对于发挥美军作战优势,利用和扩大志愿军方面固有的弱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联合国军”防线逐次后移,进攻中的志愿军部队在后勤补给方面遇到的困难将越来越大,以致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一时间和空间达到进攻的顶点。
在李奇微眼中,坚守三八线前沿,涵盖汉城地区,并无过多战略意义可言;所谓的汉江天险,在江面封冻之际亦不会有太大战术价值;而汉江以南五十公里处的三七线一带,乃是半岛南部最为狭窄之处(所谓“第二蜂腰部”),沿小白山山脉北麓尚有东西走向之路可供利用,乃是“联合国军”稳固防线、由守转攻的理想阵地。
即使在当前位置无法立足,联合国军仍有可能继续向南撤退,利用锦江、小白山脉和洛东江等天然屏障,他们将拥有相当大的行动自由度。应当说,李奇微对于中国军队进攻作战的特点和规律的掌握,有着深刻的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是其前任所难以企及的。
他所实施的策略和措施,不仅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非常实用。这似乎预示着中美两国军队之间的竞争将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军队的强项和优势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制约,而其弱点和不足则可能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
后续的战斗将会愈发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