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军参谋学院战斗研究所第13号报告披露,在抗美援朝争中,志愿军仅以一个陆军兵种,就抵消了美军陆、海、空三军的优势。
美军拥有空中优势、火力优势、后勤优势,结果却没能转化成最终的胜利,仅以地面炮火而言,如此压倒性的优势却仍然损失惨重,美军不得不仔细将志愿军研究一番,最终得出了三个结论。
在战争中,美军的重火力几乎一直保持在志愿军的五到十倍左右,哪怕是争夺一个小小的阵地,都会倾泻海量的炮弹,到后期更是出了范佛里特这个不走寻常路的指挥官,在981高地和上甘岭上,“范佛里特弹药量”不断刷新人们对战争的认识。
然而美军却发现,就在他们认为阵地上不可能有生命存活的情况下,志愿军却一次次的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不凡。这种生存能力让美军士兵产生了一种“带有宗教情绪的敬畏”,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奥妙。
首先,志愿军拥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高超的战略战术。刚开始美军认为,志愿军不过是一群装备落后的“农民军”,只会用无脑冲锋的人海战术,对于现代化战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想法让美军吃了大亏。
志愿军的指挥员不少都是打了20多年仗的老兵,他们的经验丰富到只需要通过炮弹弹片和听声辨位,就能确定美军前线火炮种类以及准确位置,并据此制定了“二重二轻”的原则,即一线兵力配置轻,火力配置重,二线兵力配置重,火力配置轻。
第13号报告披露,志愿军在对火炮的认识上,完全和美军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让美军感到吃惊。同时报告也承认,志愿军的“二重二轻”并不是一成不变,还会根据美军的火力进行灵活调整,能够在有效降低自身伤亡的同时,给一线的联军部队带来大量的伤亡。
其次是优秀的土工作业水平。在面对美军炮火和空中打击时,志愿军的阵地多采用大纵深的结构。大多数为农民出身的志愿军极擅长土工作业,他们充分利和地形修筑阵地和防御工事,在反斜面挖出人员隐蔽部,又用坑道和正面的防御阵地相连接。
这样人员可以在猛烈的火力打击下存活,又可以迅速进入防御阵地。这些阵地的构筑也极其巧妙,它们即有良好的射界,对重炮也有不错的防护。正是这些土工作业,使得美军的炮火一停,志愿军就能立即出现在阵地上。
最后是一流的伪装技巧。由于志愿军长期处于缺少空中优势的处境,因此摸索出一套高明的伪装技巧。包括人员的伪装、车装的伪装、装备的装备,甚至整个阵地的伪装。比如用原木做的假炮,用稻草做的假人,用木板做的假车等等。这些伪装和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就算美军飞机靠近也看不出破绽。
在着名的龙源里阻击战中,郭忠田率领一个排,利用假阵地吸引了美军几乎全部火力打击。美军出动数百架次战机,向假阵地发射数千发炮弹和炸弹。而郭忠田的排得以幸免,他们利用手中的轻武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215人,自己无一伤亡。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炮兵上。
斯大林有句名言“炮兵是战争之神”。大炮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神”,是因为大炮尤其是大口径重炮,至今仍然是战场上的火力骨干,是决定战场形势的重要因素。
当时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一个师就拥有近千门火炮,其中包括72门榴弹炮、120门各种直射炮,以及各种口径的无坐力炮、迫击炮等等。美军在朝鲜的7个师和一个第8集团军总部共拥有6049门各种火炮,其中568门为大口径榴弹炮。
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是首批入朝参战的兵种之一,志愿军炮兵分为军级以上预备炮兵和师级以下队属炮兵。志愿军的第一批入朝部队,4个主力军才有三千多门各种火炮,其中的大多数还是老旧的小口径的山炮、野炮,甚至是迫击炮。7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仅有190门。志愿军的火炮数量少,炮旧、型号多、射程近、威力小。
后入朝的非主力军,火炮的数量则更少。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时,预备炮兵仅有第1、第2和第8炮兵师,共9个团,装备日本和美国制造的旧式火炮,共284门,大多由骡马牵引。队属炮兵主要配备山炮、步兵炮和小口径迫击炮,多由骡马驮载或人力背负,编制主要为连、营级别。
志愿军炮兵指挥机构,随着首批参战部队一起进入朝鲜。
开始为炮兵司令部,万毅任司令员(未到职)、邱创成任政治委员。
在作战双方炮兵数量和装备悬殊的局势下,志愿军炮兵遵循集中使用的原则,将兵力和火力集中于主要方向和关键地段,以获取局部优势;以抵近射击和直接瞄准射击为主,提高命中率。
第一次战役中,预备炮兵的2个团和1个营,被调配支援第39军进攻云山。由于火力集中且猛烈,步兵得以顺利突破敌军防线,迅速攻占云山,几乎全歼美军骑兵第1师(机械化师)第8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11月7日,邱创成和匡裕民联名向中央军委发电,提出从朝鲜战场的作战情况来看,“野战炮火必须按照大炮占一、小炮占二的比例配置,并且需要使用较为新式的火炮进行改装,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军、师两级的野战炮兵部队都应配备榴弹炮,而机动炮兵必须装备牵引式大口径火炮,方能具备足够的歼灭性火力。”
此外,他们还建议,在部队改装苏式火炮的过程中,应优先对那些具备炮战经验和技术的部队进行改装,以缩短训练时间,尽快投入作战。
中央军委对此建议给予了高度重视,决定将朝鲜战场上具备炮战经验的三个野战炮兵师调回国内,进行苏式火炮的改装,组建新的炮兵部队。
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采取迂回包围、穿插分割、速战速决的战法,队属炮兵及时支援步兵作战,而预备炮兵则受道路条件限制,多数未能跟上步兵的前进速度。
入朝参战初期,由于志愿军是在运动战中与敌预期遭遇进行战斗,对炮兵部队机动能力有着不小的考验。志愿军炮兵由于火炮少、机动性差、易遭敌空袭等因素,虽然对于战役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往往跟不紧、打不上,不能发挥更大的威力。
随后,根据志愿军总部的要求,中央军委调整了原定计划,决定让炮兵第一师继续留在朝鲜,指挥野战炮兵部队,支援第三次战役。
而志愿军炮兵司令部以及第二、第八师师部返回国内,负责改装并组建新的炮兵部队。计划于1951年3月底前,在东北地区完成两个防坦克歼击炮兵师(共120门火炮)、九个火箭炮兵团(共210门火炮)以及三个榴弹炮兵团(共108门火炮)的组建和整训工作。
1951年1月18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一支精干的志愿军炮兵指挥所,由匡裕民担任主任,贾克担任副参谋长,统一指挥志愿军地面炮兵部队及高炮第61师(另有3个高炮师归属空军指挥所,负责在朝鲜修建机场的任务)。
第三次战役,是志愿军对预有防御准备的美军进行的首次大规模进攻作战。志愿军各部队发挥了出色的伪装技能,以树枝、白雪作为严密伪装,数量庞大的进攻部队在白天终于瞒过了美军飞机和前沿哨兵的侦察,完成了部队的展开和作战准备。
1950年12月31日晚17时,在西线向“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的防线发起全线进攻。
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炮兵部队为配合步兵突破美军防线,在缺乏弹药的情况下,仍克服重重困难,组织7个团 (野炮和榴弹炮共106门),在重点突击地段实施火力破坏和监视射击,共发射4267发炮弹。
在第39军116师突破临津江时,炮兵在5公里的正面上集结了73门火炮,以45门火炮开辟通路,以28门火炮压制南朝鲜军纵深阵地上的发射点和炮火,经20分钟炮火准备,将敌前沿工事摧毁80%,并打开两个突破口,保障步兵迅速渡过临津江,完成突破任务。
经过前三次战役的作战,志愿军炮兵部队的人员伤亡较为严重,武器装备也损失不小。为了增强炮兵实力,部分部队被调回国内进行整编补充和装备更换,同时国内也在加快组建新的炮兵部队。
在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连续三次战役中,第三次战役是参战炮兵和发射炮弹最多的一次。
第一次战役时,实际参战炮兵只有5个营,按每营12门火炮计,只有60门火炮;
第二次战役时,实际参战炮兵只有48门火炮,两次战役参战炮兵共发射炮弹1054发;
而第三次战役参战炮兵7个团共106门火炮,发射炮弹4287发,参战火炮相当于前两次战役的总和,发射炮弹数是前两次战役总和的4倍。
同时,炮兵发挥的作用比前两次战役均好,是战役发展顺利和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受到了步兵好评。标志着志愿军步炮协同作战能力在不断地增强,炮兵大规模运用所收的巨大成效正在慢慢显现。
第四次战役后期和第五次战役中,新建和换装的预备炮兵有4个师共10个团相继入朝,队属炮兵大量增加。其中包括装备苏制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弹炮的第7师、第21师,和装备苏制76.2毫米野炮、57毫米战防炮的第31师、第32师。
由于我军在机械化装备,空军和地面炮火与美军比占据绝对劣势,因此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往往碰到一个很头疼又很尴尬的情况:在很多战斗中,志愿军往往能够以优势兵力包围美军,但由于我军在地面炮火占据劣势,我军始终没法包围圈内的敌人展开歼灭战。
在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炮兵火力不足的缺点,直接导致了战役结果不如预期。凭借前几次战役打出来的威慑力,起初的志愿军势如破竹。然而,当他们攻击到砥平里时,却吃了大亏。
小主,
砥平里驻扎了美军第2师第23团、法国的一个营、一个坦克连,还有一个重炮营,总兵力超过了六千人。这些部队有环形防御阵地的保护,志愿军的武器很难对他们造成有效杀伤。
1951年2月13日,8个团的志愿军,对砥平里发起进攻。
由于缺乏重武器,我军始终无法攻克敌人的防线。最终,攻击砥平里的战斗未能取胜。而这次战斗的失利,也让一场本可取得的胜仗变成了平局。志愿军对重火力的需求,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为了提高志愿军的作战效率,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从1951年开始从苏联进口大口径火炮。当时,我国从苏联进口了多门火炮,这些火炮性能先进,威力大射程远。
在这些数量众多的火炮中,有三款火炮是非常有名的。
第一款是ML20型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这是我国从苏联进口的最先进牵引式火炮,其全重5.92吨,最大射程14.78公里。这样的性能在当时世界各国的重型火炮中都是相当先进的,我国进口ML20型加农榴弹炮,迅速解决了我军的炮兵的短板。
第二款是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这是我国进口的主力火炮,火炮全重2.45吨,如果我军炮兵使用21.8公斤的炮弹,该炮的最大射程为11.8公里。
第三款是BM13型132毫米火箭炮,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喀秋莎”火箭炮。BM-13型火箭炮,通常配备在吉斯卡车上,携带16枚火箭弹,在战斗中可以迅速发射,在短短几秒内便能将弹药倾泻而出。一次齐射的火力覆盖范围高达4万平方米,相当于95个篮球场的大小,几门喀秋莎火箭炮便足以让战场陷入烈火焚烧的恐怖场景。它不仅打击力强大,还具备高机动性,能够在发射后迅速撤离,令人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