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在我们还未接触历史的时候,上甘岭战役几乎就是抗美援朝的代名词,特别是早在1956年12月,就有一部叫《上甘岭》的电影上映,更是使得这次战役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上甘岭战役为何能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这背后绝不仅仅只是用一场战事形容来的那么简单。
1952年,是美国第34届总统的换届之年。入夏以后,美国驻欧洲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回国参选,按照美国宪法,竞选总统者不能是现役军人,所以其辞去了军职。
美国白宫随即电令李奇微去欧洲接任艾森豪威尔,作为美国驻欧洲部队总司令、北大西洋条约组织武装部队总司令。
远东美军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这一职位由马克·韦恩·克拉克接替,这已经是朝鲜战争三年间的第三位美军最高指挥官了。
早在1951年5月,李奇微就因为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的卓越表现,而被晋升为上将。从他的新头衔不难看出白宫对他的高度认可。
尽管朝鲜战场战火正酣,美国最为重视的战区依然是欧洲。杜鲁门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克拉克,原因有两个:
其一,朝鲜局势已趋于稳定;
其二,克拉克是自己人。
克拉克与马歇尔(就是提出马歇尔计划的那位)关系密切,而马歇尔曾先后担任杜鲁门政府的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因此他向杜鲁门推荐了克拉克。
克拉克赴任前,作为民主党的杜鲁门特别嘱咐他,要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一场大胜仗,来为民主党的竞选造势。
而刚上任的克拉克也急需通过一场胜利,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他上任后,亲自率领众多参谋人员前往前线视察。
克拉克亲眼见到,中朝方面在长达200公里的对峙线上分层部署了多重纵深防线,每一道防线不仅包含表面工事,还配有犬牙交错的坑道工事。
坑道内部储备了大量粮食和弹药,以逸待劳,准备长期坚守。美军想要在某一点上进行突破,非常困难。
这时候,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提出建议,可以在金化以北的五圣山南麓两个山头打一下。
一方面,这两个山头地理位置突出,相对容易攻占;另一方面,一旦拿下这个突出部,战线就可以向北推进约1100米,获得3到5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
这样不仅能够取得战果,还可以在美国国内美化包装成一次重大胜利,对华盛顿方面也算有个交代。
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美军要是能占领三到五平方公里的土地,绝对算是一次大胜了。
为了攻占这两个山头,美军计划投入1个美军师和1个南朝鲜师,外加25个炮兵营(其中包括9个装备155毫米大口径火炮的营),共计280门155毫米重炮和320门105毫米火炮。
此外,还准备让空军的两个联队,派出战斗轰炸机进行火力支援,计划在五天内结束战斗。
克拉克最初听到“高地”时心存疑虑,因为过去他曾经在“高地”攻坚战中吃过亏。但是范弗利特坚定的表示,美军现有的弹药库存,能够提供最强大的火力支持,加上空中力量的最大近战支援,战役的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最终,克拉克接受了这个计划。
范弗利特之所以这么坚定,除了国仇,还有家恨。就在六个月前,他的独子在执行轰炸任务时,驾驶的飞机被击落,因高度太低无法跳伞,当场战死。
1952年10月8日,板门店谈判中,美方代表突然宣布无限期休会。也是在这天,克拉克批准了范弗里特的“摊牌行动”。
站在范弗里特军人角度,他发动“摊牌行动”,也许只是为了争取在金化以北地区的防御优势,又或者只是为了吸引我西方山的兵力,为北进埋伏笔。
可要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上甘岭战役关系到了谈判桌上谁占优势的问题。
也难怪后来上甘岭战役中,哪怕防御再艰难,15军军长秦基伟也依然选择坚守。当美方代表宣布休会的那一刻,志司便意识到,美国人要动手了。
朝鲜战场进入1952年秋季的时候,中朝方面已利用战线上的相对安定,集中力量构筑起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体系,并相应地加强了东、西海岸的防御。
同时,志愿军采取了轮换部队作战方针,改善了装备,储存了大量作战物资,部队士气更加高涨。
在完成迎击“联合国军”可能进攻的一切准备后,为了锻炼部队,大量杀伤敌人,加速朝鲜战争的胜利进程,根据中央军委提出的稳扎稳打,打小歼灭战,“零敲牛皮糖”的作战原则,各部队从1952年9月18日开始,在各自的正面上,有选择地对敌营以下要点实施了战术性的反击作战。
经过近月的战斗,攻克了敌人前沿战术要点58处,消灭了大量敌人,改善了我军的防御态势。我防线中部的五圣山地区,态势对我极为有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制高点,其南面山脚下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为前沿要点,阵地自然向敌方突出,瞰制敌金化以北地区及交通要道,对敌威胁甚大。
五圣山以西之西方山、平康川为我中线之要冲,地形开阔,有铁路、公路贯我纵深,是敌北犯必争之地,但斗流峰、西方山、王在峰一线高地地形险要,为平康的天然屏障。
该处由志愿军第3兵团15军防守,西邻第38军,东邻第12军。15军前身是1947年8月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是一支年轻富有朝气的部队。
该军1951年3月在第3兵团内编成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平(康)金(化)淮(阳)地区防御作战,战斗力在现代化战争的考验下提升很快。
当时该军下辖第29师、44师和45师,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在1952年4月,15军接替26军在五圣山、斗流峰、西方山一线的防御。
15军根据当时情况判断,敌人向西方山、平康方向进攻的可能性最大,因此,部署重点放在西方山方向,由军主力第44师及29师87团及配属的7个炮兵营、2个战车连防守。
第45师和2个炮兵营部属在五圣山、中贤山一线,另以第29师85团配置于芝村、灵台一线阵地,86团为军预备队。
45师主力当时拟于10月18日进攻注字洞南山之韩伪2师31团1个加强营阵地,以配合全线战术进攻行动,五圣山及其以南597.9高地和537.7北山仅派了135团一个团进行防守。
537.7高地和597.9高地,就是前面提到的美军说的两个小高地,当时并不叫上甘岭,这样的命名方式,并不是因为我军对数字有特别的偏爱,而是因为这两个高地的海拔高度。
因为当时高地阵地太多了,所以通过海拔数值命名的方式,来加以区分。
在这两个高地背后的山谷中,坐落着一个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这个村庄的名字,才叫上甘岭。
然而,经过几轮激烈的拉锯战后,上甘岭村庄早已变成废墟,如今只作为一个地名保留在地图上。直到二十多天后,战斗升级至战役规模,才因这个村庄的名字,将此次战役命名为上甘岭战役。
在美军发动进攻之前,整个区域的防守任务由志愿军第15军承担。而在这两个高地上,各派有一个连队驻守,兵力与准备进攻的美军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10月4日,美军进攻前的第八天,韩伪2师32团2营的参谋李吉求,带着美军的作战计划投奔志愿军,加入了对方阵营。
志司担心美军是故意派这个参谋假装投诚,提供假冒的作战计划,让志愿军在其他方向集中兵力,来缓解白马山方向的军事压力。所以在战前,志司并没有刻意加强上甘岭方向的防御力量。
美军没有改变原作战计划。
美军认为,一个参谋投敌无关大碍,因为此仗本来就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在大炮、飞机的掩护下攻击两个山头,计划就算告诉了对面,又能怎么样。
当然,范弗里特也并不只是个鲁莽的炮火专家。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在这次作战前做了三手准备。
首先,秘密调动了16个榴弹炮营、一个高射炮营、一个火箭炮营、一个重迫击炮连和两个坦克连,到前线安置。
其中,榴弹炮营所使用的M-115重炮,口径达到了令人震惊的203毫米,单次发射的杀伤范围足以覆盖半个足球场。
这种火力配置对于面积仅为3.7平方公里、且仅有135团1连和9连两个连队分别防守的志愿军阵地——537.7高地和597.9高地,简直是丧心病狂。
其次,联军瞄准目标除了537.7和597.9高地外,还计划同时对44师防守的391高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的无名高地、419高地以及250高地发动佯攻,为迅速夺取五圣山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为了转移志司的注意力,范弗里特与联军司令克拉克共同策划了一次比仁川登陆规模更大的假登陆,包括“好人理查德”号航空母舰,“爱荷华”战列舰在内一百多条战舰组成的美军联合两栖作战第七特混舰队。
美第八骑兵团奉命紧急前往库底地区,制造出联军主力将在该地登陆的假象。
这一系列连贯的举措确实取得了显着效果,至少在战役开始的几天里,志司注意力始终被牵制在军队薄弱的侧翼,无暇顾及上甘岭的局势发展。
由于范弗里特在战前放的多重烟雾弹,15军最初也并未将防御重点放在上甘岭这边。而五圣山险峻的地势,意味着美军无法发挥他们的重装火力。
换言之,即便是我军在作战中,丢掉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五圣山也是能够守得住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也正因为如此,在上甘岭战役爆发以后,秦基伟一度很不理解敌军的意图,因为从哪个角度看,美军夺取上甘岭地区都是吃力不讨好的行动。
按照军事角度分析,美军是机械化重装部队,夺取高地本就不是他们擅长的作战方式,他们更应该夺取公路两旁的制高点,借此掩护大部队快速穿插至我军腹心。
在上甘岭战役前,秦基伟曾分析美军最有可能是攻取西方山,因此将所有的重炮集团和主力部队集结于集结于此,还摆了最精锐的44师。
因为靠近西方山有片谷地,一条公路横穿其间,只要穿过这片谷地,美军就能长驱直入,直插平康地区平原,这是美军北上进攻的必经之路。
另外,志司还在西方山布置了38军的112师。但在后来战况激烈的上甘岭地区,15军只布置了一个45师,这个师在上甘岭战役之前,都不算是15军战力较强的部队。
而负责防守上甘岭两处高地的仅有45师两个连的兵力。
597.9高地被划分为12个阵地,由45师135团的9连和8连的一个排共同守卫。
537.7高地则由135团1营1连驻扎,负责守护9个阵地。
上甘岭两个主要的高地其实本身就不太大,这个地方只能容纳两个连,而且从战略的角度去考虑,这个地方也不应该作为主攻的方向,敌人也没有计划要在此投入大量的兵力。
之所以后来打成了那么大的规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甘岭战役期间正好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
15军的军部设在上甘岭以北二十多公里的道德洞,14日当天军部只知道美韩军对45师正面五圣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29师和44师正面的391高地、芝村南山、上佳山西北无名高地、419高地都发动了攻击,其他具体情况一无所知。
秦基伟命令五圣山侧翼的观察所每半小时报告一次情况,同时请求左右邻的38军和12军通报各自正面的情况。
根据各路情报,秦基伟一度推断美军是想凭借小股兵力,来吸引他西方山上的兵力,所以只要西方山按兵不动,敌人就无计可施。又判断敌人进攻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平康方向,因为那里地势平坦,利于美军机械化部队发挥。
而上甘岭地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不会成为美军主攻方向。这就导致虽然美军已经发起进攻,但是这两个高地的防守力量仍然没有加强,并非全军布置的重点。
但恰恰是上甘岭方向突遭攻击,并且这种攻击一上来便是“规模之大、火力之猛、手段之狠,都是空前的。这一情况,大大超出军、师、团各级领导的预料。
10月12日,美军发起了进攻。
10月12日、13日接连两天,联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对十五军30公里防御正面进行了火力试射。
10月14日凌晨4:00,其余地区火力开始降低,更多炮火开始向上甘岭地区转移,联合国军集中了300门大口径火炮和27辆坦克,同时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猛烈轰击,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
远东空军的30多架轰炸机也飞到战区上空轮番轰炸,仅一个照面志愿军阵地的表面工事就被全面摧毁,剩下的人只能钻进坑道中躲避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