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至29日,是坚守坑道和准备反击阶段,敌投入11个营的兵力,我投入了21个连,双方在两个阵地上围绕坑道进行了破坏与反破坏、封锁与反封锁、围攻与反围攻的激烈斗争,我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歼敌4700余人。
我坑道部队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其中仅9次失利,其余均获成功,大量消耗了敌军,极大地破坏了敌军阵地的稳固。
与此同时,纵深部队为支援坑道部队,以45师133团对537.7北山组织过7次反击,给予南朝鲜军以有力打击,28日恢复阵地后,控制该高地主峰到30日下午才被敌夺回。
在597.9高地,我以2个班到9个排的兵力组织过5次反击,曾一度占领主峰。这些反击,使坑道部队得到了物资和人员的补充,增强了力量,为大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10月30日,我军在上甘岭地区发起大规模决定性大反攻,134团3营8连在炮火准备后冲出坑道,攻击东北山梁上的1、3号阵地。第8班班长崔含弼所在的第3排,担任左翼突击任务。
不久排长和副排长先后伤亡,崔含弼挺身而出主动指挥。他带领战士炸毁敌人两个火力点,掩护一名战士炸毁一个地堡,并带领伤员打退了敌人1个班到2个排的4次反扑。
战后,崔含弼荣立特等功。
最终,8连把从上阵地之前带来的一面上面写有“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字样的红旗插到了主峰阵地上。
中午12时,15军动用133门大口径火炮和30门120毫米重迫击炮,猛烈轰击597.9高地上的韩军阵地,展开了强大的炮火准备。
在凛冽的寒风中,榴弹炮手们仅穿着背心,在炮位间来回奔跑,搬运并装填炮弹。炮九团的一名91毫米榴弹炮的二炮手连续拽断了三根拉火绳,最后干脆换上铁丝进行发射。
看到炮管因持续射击而被烧得通红,战士们干脆脱下汗湿的背心,裹上尿液为炮管降温。没有命令,炮火绝不能停!
漫天的炮火一发接一发,精准地砸向韩军阵地。坑道里的战士们早已泪流满面,尽管爆炸的冲击波让他们摇摇晃晃,难以坐稳,但每个人都激动地高声喊叫着。
“不要紧,震吧震吧,这是我们自己的炮火。”
这次炮击是这场惨烈战役中少有的几次战术较量之一,炮是这么打的。
先是集中火力轰了4个小时,将之前韩军队辛苦修建的表面阵地工事轰了个粉碎,然后停下。韩军以为志愿军要攻击了,于是从地下工事中走出,修工事的修工事,扛弹药的扛弹药。可是等了半天,也没见志愿军冲锋。因为夜幕降临,害怕志愿军在阵地前沿潜伏前进,所以他们都神经高度紧张,在各种阵地、暗堡里守着。
上次炮击过去1个半小时后,又是一轮炮击,于是阵地里的韩军就苦了,他们开始悄悄地继续向地下工事转移,途中自然免不了被炸死一批。可是更苦的是前沿暗堡里的韩军,他们要回去,只能走地面,可是外面天塌地陷的,出去就是找死啊,只能藏在暗堡里,祈祷炮弹不要落在他们头上。
十几分钟的炮击过后,突然又停了下来。韩军以为这次总算结束了,中国军队要发起进攻了。然而,他们等了很久,既没听到冲锋号,也没有再次炮击的动静。
就在这时,有人猛地一拍大腿,惊呼不好:中国军队可能已经开始潜伏接近阵地了,赶紧出去准备作战。于是,他们纷纷从地下工事里钻出来,重新进入阵地,保持高度戒备。
就在此刻,炮火再次轰鸣……如此反复交替,整整持续了四个小时。
韩伪2师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呼叫联军请求炮火支援,而志愿军正是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秦基伟十分清楚,“喀秋莎”火箭炮具有口径大、弹幕密集、发射速度快、杀伤力强、机动性好的特点,最适合对大面积集群目标进行打击。
不过,15军只有24门“喀秋莎”,在美军强大的弹药储备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秦基伟下令“喀秋莎”隐蔽参战,停车便打,打完就撤,“喀秋莎”先后发射10次,毫发未损。
在联军炮兵阵地暴露后,22时15分,火箭炮团再次展现出强大威力。22门喀秋莎火箭炮在短短8秒内,向敌人纵深十余里的炮兵阵地及二梯队集结地,发射了352枚132毫米口径的火箭弹,形成大面积轰炸。
这么几次真假延伸射击,高地守军的伤亡已经过半。美军、韩军队在上甘岭伤亡的70%是被志愿军炮火杀伤,这就是炮兵在战役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是我志愿军野战军史上最大规模炮战,同时也为上甘岭战役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22时25分,45师8个步兵连和29师的2个步兵连,迅猛地向山上杀去,坚守坑道的45师3个连也冲出来参加了反击,反击部队分批次的向上冲,前面倒下后面跟上一个连队打光了再上去一个连队,与韩军逐个阵地的肉搏厮杀渐渐冲上主峰。韩军也拼命反击,双方面对面地打成了你死我活的近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血战至凌晨2点,除一部分韩军据守在东北山腿3个阵地继续抵抗外,反击部队已经夺下了597.9高地主峰和大部分表面阵地,歼灭韩军4个连,胜利结束了反击战斗。这次反击15军共动用11个连,发起11波攻击,至10月31日凌晨,597.9高地主峰及几个要点阵地均已掌握在15军手中,敌守备之韩伪31团4个连,整建制覆没。
“597.9高地”的丢失,令范佛里特大发雷霆,马上命韩伪2师发起反击。
10月31日,在范弗利特的严令下,韩伪32团与编入美军的埃塞俄比亚营发动反击,试图夺回夜间失去的阵地。
我军步兵也在这一刻第一次品尝了到炮战的甜头:
面对一个营敌人的进攻,用18门迫击炮砸上10分钟就把他们打垮,一个团敌人集结时,只需火箭炮营的一个齐射,5秒之内就能让他们丧失战斗力。
战斗持续了9个半小时,我军第一次白天守住了阵地,韩伪2师31团伤亡惨重,埃塞俄比亚营也伤亡达600余人。
15军防守部队创下了上甘岭战役中日均最高弹药消耗量:投掷出近3万枚手榴弹和手雷,260根爆破筒,发射30多万发子弹,2万1千多发炮弹。但是伤亡仍然十分惨重,部分连队只剩下个位数的战士,这还是已经补充了大量新兵的情况下。
韩伪9师第30团,接替韩2师31团加入战场,反攻597.9高地,但依旧被我军击退。
当晚15军29师2个连乘胜发起攻击,将最后3个阵地上负隅顽抗的残余韩军歼灭,夺回了597.9高地的全部表面阵地。此时45师的部队打到了极限,只能控制5个阵地。为了补充有生力量,当天,王近山调12军31师归15军指挥。
从1952年11月1日起,12军的部队开始参战,因为15军的部队伤亡惨重,已无力坚守阵地。134团3营8连下阵地时,连长李保成拽过一截树干,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弹头和弹片。小通讯员抓了一把土,里面有32颗弹屑,回到驻地,王土根数了数战旗上的弹孔,竟有381个大小不一的弹孔。
8连,被志愿军总部记集体特等功,被誉为“上甘岭特功8连”。
8连创建于鄂豫皖苏区黄安县,前身是徐向前领导的红四方面军,是以黄麻起义的农民赤卫队为骨干建立起来的。
抗战时期是八路军129师警卫营第3连,负责刘邓首长的安全。连队先后参加过长征、百团大战、淮海战役等大小战斗150多次,1952年全军组织工作会议,对8连评价很高。
说8连有史以来都是百分之百完成任务,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也从未丢失过阵地,是一支打不烂拉不垮的连队!
我们再说回到第12军,这是赫赫有名的二野劲旅,具有顽强的战斗作风,超强的战斗力和卓越的战功,当时位于上甘岭以东的金城地区担负防御作战任务。
上甘岭战斗打响后,12军一直密切关注战局发展,这次奉命参加反击作战,广大指战员纷纷表示,一定要打出主力军的风采。12军军长曾绍山,政委李震,负责带队支援15军的是副军长李德生,抽调的31师是一支老部队,12军主力师,下属之91团和93团为红军团,作风硬朗,有很强的突击力。
第12军下属的31师91团接防597.9高地。
没错,这就是第五次战役中突入敌后150公里、被截断归路、大胆向敌后穿插、安然返回、半道还顺手抓了百余名南朝鲜俘虏的那个91团,那会儿的团长是李长林。
此战过后,原31师师长赵兰田因功升至60军副政委,原91团团长李长林因功升至31师副师长代理师长指挥,而接替他91团团长职位的是李长生。
事实证明,优秀的团队总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李长生也不是一般的团长。
他接任91团团长后,正好赶上持续近一年的地面冷战期。虽然无仗可打,李长生也没闲着,针对当时山地阵地防御战,他组织全团演练“小兵群”战法,即以排、班为单位防守山地阵地,对手榴弹落点、班组火力配合都进行了充分练习。任何实事求是的努力都不会白费的,上甘岭战斗的特点与他们日常的演练内容完全契合。
11月2日一天的激战中,联合国军共发动了40次攻击却一个阵地也没有夺取,反而被91团歼敌1500余人。
李长生抵达597.9高地后,发现这里的地形极为狭窄,最多只能展开两个连的兵力。然而,防守该地的志愿军却集结了11个连,这种局面对敌军的重炮和空中轰炸而言是极佳的攻击目标。
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车轮战的策略,即依次将一个连投入战斗,无论伤亡情况如何,每个连只能战斗一天,随后撤入坑道内休整。连长留下来,作为下一个连的军事顾问,介绍高地上的敌情、地形和战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此循环,每支部队都能以逸待劳,战斗一天后休息数天,士兵的作战积极性也因此大大提升。依靠这种战术,他成功坚守了阵地整整25天,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部队能在表面阵地上坚持超过5天。
由此可见,打仗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还要讲究策略和技巧。
当天在防守1号阵地时,阵地上只剩下91团8连战士朱有光和王万成两人。
当他们正在修整工事时,敌军再次蜂拥而至。此时,受伤的朱有光突然跃起,冲进敌群,拉响了爆破筒。硝烟尚未散尽,敌军残余部队又缓步逼近,王万成毫不犹豫地抓起另一根爆破筒,冲向敌人。两次爆炸后,硝烟散去,阵地上只留下一地敌人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