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开会

在整个项目中,气象是主导,因为整个项目人力无法完成,只能借用自然之力完成这一壮举,在自然伟力面前,人类的科技总是显得那么无力,所以气象学是充当了大脑的作用,为整个项目提供思路,指明前进方向。

地质和建筑属于最大的两个施工方。

地质要勘测整个地基,包括岩层分布,岩体走向,地震带、断裂带等,需要确保这么多的水量进入这里之后,不会给这里造成严重损害,也要确保这里能存住水,如果有地下裂缝,水进来之后直接流失了,那所有的工作都白费了。

建筑则要保证两方面,一个是大坝的建设,一个是藏水入新,但是根据那位老板的要求,他们还要在北侧开通一个最高水位警戒线,并开发出一个排水口,为整个水库加一道安全锁。

而仅仅是这道安全锁,都需要打通整个天山山脉。所以他们的工程量可说是史无前例的,随便一个拿出来都能在以往所有的施工项目中排在前列。

力学本是物理学的分支,只不过力学在单一领域更为突出,这次项目中将起到极强的辅助作用,毕竟这是借自然的力,而物理学反而只是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或者从物理学角度为气象学拓宽思维,将一些之前从未得到验证的物理现象,在现实中得以尝试,所以物理学的人到这里更像是来做大型实验的。

至于生态学,他们的主要作用是保证生态不被破坏,如果有必须要做出让步的地方,他们则需要对生态进行保护,或者直接将之迁移,所以他们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更像是监工。

电力方面的作用就更纯粹了,主要确定水库的规模,大坝的装机容量,然后根据大坝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发电机组,再将电路运输至国内甚至国外需要用电的地方。所以他们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建筑数据,前期的勘探他们并不介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员配比上面气象学主要分配了气候组和水文组的人,因为实地勘测的话,本质上他们对各方面数据的归纳更全面,而且这里主要用到的也是这两个学科,人员方面一队由周振华负责,二队由李海洋负责,李海洋是气候学博士,是研究院内气候组组长,也是马志远的学生,深的马志远喜爱。

张楚辞则分到了二队,负责这边的水文勘测,至于下面的人,水文组是由内地省里抽调的人,而气候组却是直接从研究院带出来的人,没办法,其他人都在项目上,实在调配不开,当初马志远说的要监督项目也不只是推辞。

地质方面主要分配了构造学、地震学、水文学、古生物学,这次勘测几乎来的人都分配出去了,他们的主要战场就在这里。

这里要强调一下,地质和气象都是有水文组的,但是他们的研究内容却不相同。

地质水文组主要负责查看地层年限,推断地质构造,从而判断该地区能够承受的水压及水量。

气象水文组主要研究水污染、水量蒸发、水量预警,以及水的体量对气候的影响。他们对于当地水循环是有极大发言权的。

两者研究的方向可谓泾渭分明。

建筑主要出的是施工队,其他几个队伍带来的施工人员也都编入了这里,主要负责气象台的建设,如果只从工作量来说的话,他们绝对是最大的。

建筑这边还派出了测绘人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大坝的具体位置,要做出来一个合适的区域,区域定好之后还要去南北两条隧道选址。

这次勘察前期全部人员沿南北两条山脉山脚前行,到达最西侧之后,地质方面的人员留两个人随队,其他人则赶去和建筑方面的测绘人员会和,一起探测适合施工的点位以及路线。所以地质队后期的工作也是很重的。

因为盆地中间主要是沙漠,地质队采样难度极大,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区域见到裸露的岩石,所以也就不作为重点目标,能有数据最好,没有数据也无所谓,他们主要勘察南北两侧岩层的各项数据。至于中间的两条线,他们就负责测一下海拔高度,给建筑方面提供一下数据就可以了。

这么庞大的体量,他们先是一起开会,又分开各自开会,最后又合到一处敲定最终方案,等到最终敲定的时候已经到吃晚饭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