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冬闲,家里有适龄汉子姑娘的人家得出空又开始张罗起了亲事。
要说安宁村如今的老大难还真不少,不说别人,就顾盼这阵子都不知道被他娘逼着相看了多少人家。
本以为安宁村剿匪的事情传的十里八乡闻名,亲事定然没啥问题,也确实如顾母所想,人家姑娘家都觉得没问题。
哪怕顾盼是二婚又如何,为啥和离稍加爱打听的人那都是一清二楚,可奈何人家姑娘同意,可顾盼却异常敷衍。
气的顾母坐在炕上不住的骂骂咧咧:“你说这个你又有啥不满意的,虽说相貌是比不上那张二妮,可却是个正经过日子的,人家黄花大闺女,哪里配不上你,难不成你还惦记那搅家精。”
顾盼欲言又止,憋了好半天才憋出一句:“先给二弟相看吧。”
“他才多大,在等两年又不耽误。”顾母话是这般说,但难免有些没底气,毕竟顾旺说大不大,但说小也确实不算小。
在村里十七岁的小伙子很多都已经定了亲,相处了一年半载觉得合适也就该正经操办婚事。
要说村里成亲晚的,要不就是读书人,总觉得高人一等,村野乡姑配不上他们,只待考取功名之时,能攀上更好的高枝。
再者就是家里条件实在太差,有姑娘小哥的人家完全看不上。
虽然自古就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种话,可真有这种想法的可没几个人。
毕竟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哪里会舍得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去别家受苦。
更何况作为娘家人总是难免会惦记女儿小哥嫁的好,多少帮衬下娘家。
要说十里八村安宁村日子算是过的不错,可顾家却不见得有多出彩,土地不算多,房屋也不宽敞,如今顾盼之所以相看的人家都满意,靠的也无非就是名声。
可这剿匪的名声又能维持多久,过上两年这风头过去,人家看的可又是家底如何。
到了那会顾旺年岁已经不小,家中又拿不出太多银钱,虽说不至于娶不上媳妇,可要相看个合心意的定然很难。
“娘,二弟已经不小了,虽说我是家中长子,但二弟也是你们的儿子,咱们哪怕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可也不能完全不顾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