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百人队为一曲,取消了曲长和军侯,设都尉、旗官、军正。
五曲为一校,设校尉、旗官、哨官、千户、军正。
两校为一营,设参将、游击将军、旗官、哨官、军正,以及主管后勤和医疗的正副司马。
到了营这种级别已经是军事高官了,基本上是绝大多数军人一辈子的梦想。
在营之上王弋设立了团,五营为一团。团的指挥官就是各种将军了,将军之下有副将、裨将等等各司其职。由于团一级就已经是可以正面战场的主力军队了,无论统兵还是后勤需要的人都非常多。
团再上面就是军,王弋设立的五军将由若干个团组成,每个军的职能不同,人数自然也就不同。
不仅如此,王弋还提出了军衔做为另外一种荣誉条件。很多人因为上不了正面战场同时又服役了很多年,没有机会获得军功会让这些老卒们非常尴尬,王弋不想寒了麾下士卒的心。毕竟他不是曹老板,没有那么多同族帮他统率军事力量,忠诚是需要相互维持的。
王弋其实还考虑过军功章这种东西,哪知刘晔先他一步提了出来,可惜这个主意并没有得到通过。
理由也很简单,王弋其实以前颁布过类似于军功章的东西,那就是射声营独有的三棱军刺。三棱军刺难以仿造,倒是很适合成为功勋的彰显标识。
但是三棱军刺同样难以制造,做为尚武的汉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军功是神圣的,是无可替代的。以王弋的性格,他难免会给有功勋的将士一些优待,若是贸然用一般的东西制作军功章,被心怀叵测的人防制出来,那简直就是一种亵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也就是说这个主意是好的,可惜现在不能实行。
中央部分的军务到此也就差不多了,正规军王弋觉得他弄出来五军已经非常多了,剩下的便是地方军和边军。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一时间众人都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
最终还是荀攸挑的头,才让气氛再次活跃起来,可是讨论的时候依旧谨小慎微,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个王弋不爽了很久的问题——地方官。
说实话,王弋对大汉的地方官基本上已经没什么耐性了,特别是刺史、太守和一州治府的县令这三个。
这三人的职权有着非常严重的重合,大汉想的非常好,一州治府是关键所在,三人在一个地方办公能够互相制衡。
可是大汉应该没考虑到争权这个问题,这三个人在一起可是真热闹,太守咬刺史、刺史咬县令、县令咬太守,时而三人分开各咬各的,时而三个人在一起互相咬,时而拉帮结派进行混战。那场面漂亮的,简直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