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应是无碍

红枫镇上这百年前的老街实际上叫做“黄家营子”,是一个以黄姓人居多的村子,那祠堂里主位供奉的是一位随努尔哈赤征战多年的汉人,他的坟冢便葬在杨树林的尽头,而现今的“德善胡同”就是当年所谓的“义庄”。

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引发天下大乱,大批难民涌入关外。此时的关外已不如大清建国之初那般受到重视,当地的衙门对前来的难民也并未多加阻拦,当时还设置了一处“难民署”,将外地之人进行登记造册。

“黄家营子”因祖上蒙受皇恩之顾,这里的村民向来有些跋扈,多次与那些流离失所的难民发生械斗。初时衙门也派兵前来进行驱散,可随着难民的数量越来越多,衙门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半年后,“黄家营子”大半的村民不堪其扰便搬离了此地。村中祠堂也再无黄姓人祭拜,那时反倒成了大家新年请神之所。

持续了近半年的械斗中可是死了不少的人,义庄内的尸身因不能及时下葬大都腐烂发臭,直到事态平息后便将那些无主的尸身葬入林中的坟冢一侧,许是无人认领之故,那时就挖了几个大坑草草了事,好歹也算是入土为安了。这事本就做的不光彩自是无人提及,几十年来也就让人渐渐淡忘了。

自章府准备出资兴建“悦文书院”,前镇长便将破败的义庄推平,本是要打算建个假山流水的景观以衬托书院的雅致,却不知为何没有了下文,再后来传出的话便是因地质过于坚硬不易开工所致。

老街越发的繁华起来,各地商人也在此开了分号,当时就在书院旁的这片空地上还建了一处“江浙商会”。近几年的战事频发也使得生意越发的难做,“江浙商会”的人就将这里拆分成几处住宅,取名为“德善胡同”,这些处所自住也好变卖也罢,终归是能多分些银两。

‘文宝斋’、‘祥福记’的老板便是以前“江浙商会”的人,后经他们介绍,“聚贤茶楼”的李老板这才买下一处当做产业。八处住宅直到今日还有三处没有变卖出去。

林嫂之所以劝阻章四爷在“德善胡同”添置宅子,便是因为此处曾为“义庄”,且那林子后面还有大片的坟堆,若不是自家祖上就是这“黄家营子”的人,那些陈年旧事的确是已鲜少有人知晓了。

清源几人在“明德居”吃了午饭后便返回了府里,途经‘祥福记’的时候伙计们正在忙着打包货品;“文宝斋”的那边却是店门紧闭。

清源找来老胡闲聊了一会,关于老街的那些往事他也并不知晓。老胡相识的人中只有宋先生算是这里的老户了,想一想宋先生在这里生活也不过才二十余年,若不是世代久居于此的人,怕是真不能知道五六十年前的事了。

“胡大爷,你可知‘悦文书院’为何要建在旧祠堂那边。”清源问道。

“这都是老太爷仙逝之后的事了,听沈秀才说过,祠堂那边怨气过重,若有文曲星相助自可得以化解。”老胡说道。

“这等化煞解怨之事倒是难为了文曲星。”清源不免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