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自印刷出来售卖,大约一个月后就送到了凤祥宫。
这是黎霓裳第三遍翻阅。
关于这本书作者的故事,黎霓裳早已听人秘密禀告过。
这书上所写的绝佳诗词,多为愁绪万千,儿女情长,唯独“虞美人”那一首,写尽亡国俞民的心声,不像出自那少年的心底。
黎霓裳才气纵横,二十多年前早已名动天下,
对于诗书的解读远远超于当世大儒,加之又是大淮最有才智、最通权谋的女子,
往往能窥一斑而知全貌,自从这本书送来后,内心不免升腾起一丝惋惜的情绪。
黎后绝对不是个情绪化的人,素来杀伐决断,手上不知沾满了多少人的鲜血,否则也走不到今天这般与皇帝齐名的程度。
那孩子才气归才气,关乎国运的事情,黎后从来不会含糊,心底那个念头却从未动摇过。
想起这个写下诗集和《西游传》故事的民间孩子,不由自主的联想到自己的孩子。
杨昭、杨顺、杨臻三子中,黎后心里有杆秤,
太子杨昭仁厚,极有孝心。
韩王杨顺性格乖张,暗藏野心。
骧郡王杨臻虽然年幼,但聪慧稳重,懂得进退,单从这两本书来看,三个儿子在诗文上恐怕不及那孩子远矣!
黎霓裳也曾想过,如若那孩子没有那层特殊身份,是寻常人家血脉,或许倒是可以培养一番。
可是,造化弄人,才学是才学,身份是身份,作为一个权力顶端的人,自然分得十分清楚。
到得晚间的时候,淮帝一身便装,手里拿着一份奏折,迈着矫健的步伐而来。
脸上略显疲惫,大概是与大臣商议朝务,批阅大量奏章所致。
进得凤祥宫,早有宫女太监接驾,黎后见淮帝过来,喜上眉梢,步伐轻盈款款走上前去,鞠个万福道:
“三郎辛苦,臣妾备下昨日新下的莲子羹,加了一味薄荷,皇上喝了可解乏纾困!”
淮帝排行老三,私下的时候,黎后称之“三郎”,多年亲昵已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