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天后急召钟书瑜入宫觐见,后来就拿了那本书的誊抄本赠与他。
钟书瑜身为当年状元,自然是当世诗文之首,看后也十分震惊,
连问此书出于谁人之手,天后黎霓裳对那个庶出皇子十分厌恶,而且他还在押解进京的路上,最终必然是身首异处的下场,
因此并未说出书的作者,只告诉他出自民间,不在京城。
天后不想浪费了他如此才华,故而将这些诗词抄录了一份,送给太学院长,希望能流于后世。
钟尚书当时不明白天后既然送了书,却没有告知作者,但身为太学之首,心痒难耐,必然想找出此人。
之后着人到大淮各州寻访此书和作者,目前还没有结果报来,
倒是前几天,让人将那本书誊抄出一百多本,准备今日发给教谕和学子们品鉴,也有留于后世的想法。
太学院的属官大多出自科考进士,学识渊博,读书人的傲骨和孤芳自赏气味十分浓重,不太看得起走后门进来的教谕或者学子。
就连好多皇亲国戚的二代进入太学院后,都经常受罚,也有胆大的闹腾过,最后反倒被罚得更重,差点被逐出太学。
学子一旦被逐,官场上永不录用,可以说将变成废人,只有混吃等死的份。
太学院就成了大淮一处风清气正的地方,不论你是何等身份,进入太学就只有一个身份,要么是教谕,要么是学子。
这就是天后的魄力和手段,如此做派满足了学子们的虚荣心和公平欲望,赢得不少学子拥护,纷纷称赞天后是大淮贤后。
今日皇四子入太学院,钟书瑜大清早就召集太学院属官齐集堂下,等待礼节性的给这位皇子一个入院仪式。
按照以往惯例,首先是拜孔圣人,然后院长要进行新学年讲话,
再介绍新进来的学生和教谕,还要当堂出题检阅学子们上一年的功课。
时辰还未到,钟书瑜和几位副院长坐在大厅闲聊。
“钟大人可知那四皇子的来头,听说他流落民间多年,此番进京入了宗室,可以说是一飞冲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