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以后改

提供给孩子听的曲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歌曲和乐曲。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有歌词的曲子他们容易听得懂,因为歌词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比如《新年好》、《找朋友》、《摇篮曲》,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歌词也比较浅显,就是唱孩子们身边的事,孩子愿意听。其中可以穿插着让孩子们听一些形象鲜明的乐曲,比如《蜗牛和黄鹂鸟》、《小猪睡觉》等等,孩子较容易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待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听辨能力后,还可以拓宽“听”的范围,在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课外的曲子,如《童年(班得瑞)》等乐曲,让孩子们“认真听一听,听到这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呢?都有什么景色?都有什么人物?总之,孩子们从带有暗示性的听转向富有个性的自我欣赏中,都需要好的音乐素材和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乐曲,它们激发了孩子们爱听、乐听、会听的情感欲望。

二、在清新自然、安静的环境里“听”

保持宽松自然的情绪,拥有独立安静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倾听”环境。在每次倾听活动之前,首先要关注的是每个幼儿情绪状态,先请幼儿稍稍休息,用语言暗示他们:“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去想,休息一会”,让他们保持心平气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能有比较放松的心境去倾听;然后,请幼儿一同整理活动空间,将室内空间尽量腾空,所有课桌椅移开,并关上门窗,防止外来干扰,并提供人手一块工作毯,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个人活动空间,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请小朋友用自己觉得坐的舒服的姿势坐好”,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要关注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尽量避免相互影响,否则影响倾听的效果。

三、让幼儿在音乐中快乐的“听”

然而若只是提供安静的场所和适宜的素材,而没有一定的指导,恐怕还只是浅尝辄止,无法做到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师的作用此时就显得犹为重要。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倾听情况做以下的工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先提出若干问题,这样可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有事可做,避免幼儿分心。这些问题必须有价值,并有一定难度。有一次上公开课时我给幼儿们听《水果聚会》,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仔细听听乐曲中都写了哪些水果?并想象一下它们什么样子?他们在一起聚会是什么样的情景?结果有个幼儿说出了这样的答案:“有草莓,苹果,香蕉,梨,他们拉着手在一起跳舞”。当时老师表扬了这个幼儿:想象力真丰富。这个幼儿的音乐感觉很敏锐,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说的故事是由他所体会到的欢快,热闹,有节奏的感觉所致,有节奏的节拍不正是乐曲欢快地旋律特点吗?如果能由此进一步地提问:“水果们在聚会跳舞时的心情和表情还有行动是怎么样的?”就能立刻引发出幼儿更多的联想。

2.让幼儿学会倾听和理解“音乐语言”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如果幼儿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幼儿所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也会变得黯淡。当人与人交流时,我们关注的最多的肯定是对方谈话的内容,也就是语言的魅力。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倾听音乐的时候,被吸引的其实也就是其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的语言。那怎样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语言呢?那就是抓住音乐较突出的语言特征,结合孩子们的认知、体验、欣赏能力,帮助孩子逐步听懂音乐的语言,如:我在给幼儿听班得瑞的《童年》时,就让幼儿用手画线条,当时我这样引导:“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音乐,用手来给这美妙的音乐画线条。你们可以用直线或曲线的形式,看看哪种更能表达这首乐曲的情绪。”结果我发现孩子们大多数都用曲线来表达音乐,我不禁为孩子们叫好。此时再问他们为什么画曲线,他们说音乐就好像他们小时候在和妈妈爸爸郊游。还有一次我给孩子听《进行曲》,同样让孩子们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结果孩子们都用直线、折线来表达音乐感受。

我们始终认为,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听”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所表达的就是“一个不受干扰地浓缩了主观和客观经验的地方”。我们力求每次的“听”都在孩子们自然的环境中进行,通过重复“听”音乐或乐曲的活动的开展和开放性的指导教学,关注每次“听”的过程以及每次“听”中孩子们的表现,更多的去欣赏孩子们自我展现的、富有个性的“听”,强调每次的活动孩子们都能“乐在音乐中”,模仿、哼唱、舞蹈、甚至是沉默,只要是快乐的,只要他们体会到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受,那就是我们所要做的。

参考文献:

[1]《用心倾听,感悟音乐――谈如何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的能力》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幼儿园 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