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迁都利弊·收税问题

【当然,迁都北京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自然环境比南京差,边防压力增大,等等等等,这些自不必提。】

【关键的一点是,中央朝廷对南方的掌控力度被削弱了。】

【朱棣最初的设想,其实就是收南方之财赋用于北方国防,以北驭南。这个设想很好,开始执行也没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对南方的有效控制越来越弱;加上同时期南方乡党的逐渐崛起,掌握了南方越来越多的力量。最后的结果就是,朝廷开始收不到南方的税了。】

【举个例子。万历年间,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大明朝在册的耕地、人口居然比不上洪武年。又比如明朝盐税远低于宋、清,但盐价却高于宋、清,这部分钱又到了谁的手里?】

【明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收不到税。但是,江南是不缺钱的,官员士绅群体也是不缺钱的。】

【收不到税,朝廷就没有钱,没有钱的关键后果,就是发不了军队的军饷。】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神情冰冷,他之前就觉得是这群官员贪污腐败才亡了他大明的江山。现在,虽然与他设想的有所出入,但归根结底不还是这些官员们的问题吗?朝廷没有钱,他们有钱,哪怕不是贪了赋税,实际上不也还是偷了朝廷的钱吗?不然,他们的钱哪来的?

特别是、特别是、江南官员士绅——!

之前老四“诛十族”的流言就是与他们脱不了关系,现在,还是他们损公肥私、挖了大明的根啊!

看来,他一早就不允许浙江,江西,苏松三地人不准在户部为官的祖训是再正确不过的了!都不让他们把手伸到户部,他们就能搞成这样,要是允许了,他大明岂不是连两百多年的寿命都没有?

“你们怎么看?”朱元璋把目光投向儿子们,丝毫不管还在地上跪着的大臣们。

“儿子认为,江南收不上税,应当是缺乏农人。”朱标开口,声音沉稳,“神迹说二百年后,大明在册的耕地、人口反而减少,这应当就是朝廷收不上税的原因。而之所以耕地人口减少,应是农民们都变成地主的佃户所致,而地主又能够免税,朝廷的税赋自然减少。”

“没错,太子!”朱元璋笑了,阴风阵阵,“咱对这些读书人不好吗?给他们免税,给他们当官,给他们优厚的待遇,结果他们是怎么回报咱的?他们结党!他们贪污!他们反过来挖咱老朱家的根!”他走到椅子边,坐了下来,“这天下是他们的吗?不是,是咱老朱家的!结果钱全进了他们的口袋!还害苦了百姓!”

他扭头,对几个还站着的儿子道:“你们也坐下,别还没处理了这群蛀虫,先把自己气坏了就不值当了。”

兄弟几个战战兢兢坐下。虽然他们知道这事儿落不到自己头上,但老爹如此平静,还能坐下,显然是要气疯了啊!

武将们虽然也跪着,却是抬起头满脸信服,每个人眼神中都表达着一个意思:万岁,你说得对,我们都听您的!若是需要我们,我们绝不迟疑!

永乐十六年。

朱棣看着太子太孙:“太子,太孙,俺知道你们平日里学的什么,要‘仁’,这没错。俺打了一辈子仗,接下来大明需要休养生息。但是,这不意味着要心慈手软!特别是对这些挖咱老朱家的根的家伙。你们也看到了,大明最后亡了,而这灭亡的原因和这些只知道自己一己私利的家伙脱不了干系!”

朱高炽和朱瞻基点头,脸色也不好看,满是怒火:“儿子/孙儿知道的!爹/爷爷放心,我绝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出现!”

朱高炽提议:“爹,要不把这一条记到祖训里吧!”

朱棣同意:“可以,一定要写清楚,大明灭亡和这个问题密不可分!”

宋朝。

赵匡胤有些发愁,刚刚才知道宋朝一堆问题,哪怕打了一顿儿子也没有消除他的怒火。

现在,他要好好想想,毕竟他的打算是要好好对待文官的,那大宋会不会也出现同样的问题?收不上税,或者,大臣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