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雍熙北伐-杨业

明朝,永乐年。

朱棣对于此次战败早有了解,此时他专门挑了一点和朱高炽朱瞻基讲:“岐沟关之战中,曹彬压不住手下将领,一方面是其个人因素,一方面也是五代遗留下来的武将问题。”

朱高炽也了解这一段:“我记得之前在消灭南唐的时候,宋太祖是给了他尚方宝剑和特命。”

朱瞻基脸带笑意,认真道:“我明白的爷爷,虽然大明的文官看起来有隐患,但也需要继续制衡武将,只是不能像宋朝那样过度推崇一方,内侍们也是这个作用。”

朱棣点点头:“制衡归制衡,但不能让那些完全不懂的人去瞎指挥,对信得过的将领倚重些也无妨。”比如英国公,比如云南那边的沐家。

【战场的各方面都是有关联的,宋军东路主力溃败,西路和中路自然不能接着留在辽朝境内,否则就会被反应过来的辽朝打个包围。】

【宋赵光义接到东路军的战报后,立即命令中路军退驻定州,西路军退回代州,他也担心宋军陷入敌手。】

【事实也正是如此,承天太后萧绰调集优势兵力向西,以便全力对付中西两路的宋军。而辽朝将领耶律斜轸更是主动出击。】

【这时,中路军已安全撤回,还剩本就路程较远的西路军,而他们又接到赵光义的指令,要求掩护寰、朔、云、应四州居民迁至内地,撤退速度再次减缓。自然而然地,这支孤悬敌后的西路军就成为辽军唯一追击的目标。】

【西路军一路撤到了朔州南边的狼牙村,而十余万辽军由耶律斜轸带领,已经攻陷寰州。】

【见此,杨业认为,辽军势盛,不可正面接战,可以出大石路(山西应县西南),事先派人密告云、朔守将配合,将民众迁徙到石碣谷,而宋军趁机再派强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骑兵在中路声援,就能完成预定的任务,让宋军和百姓安全回到宋朝境内。】

【这个想法是正确的,但却遭到了监军王侁、军器库使刘文裕等人的反对。】

【在他们看来,应当直奔雁门,并认为杨业“领精兵数万,却逗挠不前”,是别有企图,是对宋朝的不尽心。】

【而作为西路军主帅的潘美此时缄口不言,可以说是默许了王侁的主张,这有悖于他作为名将知晓军事的情况。】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只觉得这一场雍熙北伐,着实打破了他对许多自己信赖的将领的印象。

神迹中有一点说的很对,潘美是当下的名将,打过数场重要战争,对兵法军事当是了如指掌,怎么会看不出来杨业的想法才更正确?

“杨业,听名字,和北汉的那个刘继业有点关联。”赵匡胤对各大着名将领都有所了解,觉得这个杨业很可能就是刘继业,毕竟之前赵光义攻克了北汉,顺势收服了此人也有可能。

况且,他也不认为这么几年,就能出现一个新的才华卓越的将领——卫霍那种还是太少了,这种可能可以完全等于零。

赵光美恍然大悟:“那此人确实是一员虎将,仿佛还有个‘无敌’的名号。”

赵德昭兄弟二人也有所耳闻,同样,对潘美的行为并不理解:“总不能是潘美不喜欢杨业,所以故意为之吧?”

“难道是他不敢反抗监军?不可能,这点不对。”

赵光美转了转眼珠,杨业之前是刘继业,属于北汉……“杨业是降将!”

明朝,永乐年。

朱棣再次循循善诱:“你们看,这个监军的问题也是大明需要注意的。监军不可缺少,俺也派了宦官去监军,但人选必须仔细斟酌,要对军事有了解,还不能是那种骄纵跋扈、越权专断之人。”

朱瞻基很有求学精神:“那爷爷,潘美就是因为嫉贤妒能所以才放纵了监军这些人的行为吗?”

朱棣看向朱高炽,示意他来解释。

朱高炽道:“潘美确实有嫉贤妒能之疑,这种做法是决不可取的。但有一个词你说的不是很正确,潘美不能算放纵,他是没有制止,宋朝监军的权力不需要主帅放纵,自可与主帅相抗衡。潘美……一直没有阻止监军,有一定的自保原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