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美突然开口:“大哥,我大宋的情报系统真的能够不堪到那种地步吗?”连辽国太后什么情况都搞不清楚?他虽然没说,但这个意思表达得很清楚。
接着,赵光美又道:“虽然唐太宗的情报系统非常重要,但这也离不开唐太宗对各种情报的判断、以及对整个战局的把控。换个人来,就算有全面的情报,也未必能达到唐太宗的效果。”
这话就是赤裸裸地说,就算大宋的情报系统不够完善,但也离不开赵光义对情报的判断不清、对整个局势的判断不明了。
但这句话一出,不光赵德昭兄弟二人觉得很有道理,连赵匡胤思考了一瞬后,也表示了认同。
毕竟,赵匡胤虽然说大宋的情报系统对外不够完善,但同样觉得也还可以,起码他用着还没出什么大问题呢。
明朝,洪武年。
小主,
朱棣本就对唐太宗李世民好感颇高,此时看到神迹复盘李唐开国的几次战役,更是对李世民这么一个有着带领骑兵亲自冲阵的作战风格的皇帝好感度蹭蹭上涨,毕竟这与自己还是有些相似。
此时,看到神迹提及李世民的情报系统建设,他同样关心。但更让他有些蠢蠢欲动的是李世民自己跑去侦查的作风,他觉得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搞一搞、发扬光大。
朱元璋恰好看到他这个四儿子,四儿子什么表情他就能猜到这兔崽子在想什么,于是他打断了朱棣的幻想:“老四,你可别想着什么自己侦查,那可不是随便弄的。”最好也别搞什么带着骑兵冲在第一个的事情了。
【几次胜利后,唐军内部士气高涨,请战之声不绝。但李世民却依旧选择坚守柏壁。】
【\"金刚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据太原,专倚金刚以为扞。士卒虽众,内实空虚,意在速战。我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粮尽计穷,自当遁走。\"】
【宋金刚孤军深入,粮草缺乏,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守柏壁,消磨对方;况且,此时宋金刚的精兵良将还没有消耗太多,正面攻击并非上策。】
【而在坚守柏壁之外,李世民还决定“分兵汾隰冲其心腹”,找机会去袭击刘武周的后方,从而增强唐军的力量,加快敌军崩溃的速度。】
【这个决定,除了对局势的把控,同样展现了李世民沉稳的心态。与有时常见的年轻将领容易冲动不同,李世民足够理智、足够沉稳。他难道缺乏年轻的锐气吗?并不,从之前进军长安中可以看出,他是足够锐气的,但他也足够沉稳。】
隋朝,开皇十八年。
“锐气和沉稳啊。”独孤伽罗感叹,李渊的这个二儿子当真了不得。
杨坚同样感慨,对李世民充满欣赏之意:“李世民能够在战场上有锐气,又沉稳,这已经是他本身的特质了。而这两个特质,在政治、在治理天下上,同样重要。”
只有足够沉稳,才能够冷静地纵观全局、了解总体各方面的情况;而只有具有锐气,才能够勇于变革、敢于前进。而这些,才能给天下带来新的光辉。
毕竟,只有沉稳而不具锐气,很可能会变成死气沉沉,而只有锐气,则容易走向不顾后果的横冲直撞,灾难也就可以预料。
“朕已经了解,他为什么可以被盛赞的一部分原因了。”
“不,他的治理能力也有所体现。”独孤伽罗道,见杨坚没有反应过来,她接着道,“李世民到了柏壁后,收拢百姓和粮草,他之后能够安稳地呆在柏壁,那他必定是完成了对当地百姓的收拢。”
杨坚猛地反应过来:“确实如此。”
前线和后方是密不可分的,之前唐军节节败退,那河东地区的百姓怎么可能安稳?必然会有信心溃散、对唐朝怀疑的情况。而李世民能够在没有打仗之前就先把民心收拢、平顺,他的治理能力已经算是可见一斑。
而这其中有可能出力的地方力量,反而说明了李世民自己的人脉广泛。
【当时,隰州(山西临汾隰县)和浩州(山西汾阳,武德三年改为汾州)还在唐朝手中,于是李世民派遣刘宏基率领两千兵力,自隰州趋西河,断贼归路,同时骚扰刘武周的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