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加强中央

【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同姓诸侯王拱卫皇帝的力量提高,但也助长了一部分心怀不满之人的力量,代表人物就是济北王刘兴居。】

【刘兴居是谁?他是刘邦长子刘肥的三子,他的长兄就是当时大有继位希望的刘襄,他的二哥就是被封为城阳王的刘章。】

【刘襄起兵,就是当时宿卫长安的刘章探知到消息后秘密传信提醒的,当时在长安的还有刘兴居,他们都打算拥立刘襄为帝,但却没能成功,反而被他们眼中不起眼的刘恒“摘了桃子”,而刘襄在次年就病逝了。】

汉朝初年。

刘邦既然推断出了问题所在,也不再那么在意,重新懒洋洋起来。

左右不过是刘家内斗罢了,再怎么样都是刘家的事情——更何况,刘恒看起来就不是那样没有能力和把握的人,镇压叛乱并不困难。

小主,

当然,这也是因为刘邦看到了神迹对于心怀不满之人的介绍。

既然当时刘兴居二人想要拥立刘襄,那么刘恒能够不知道这件事情吗?登基已经有几年,刘恒必然知晓;那既然知道这二人原先的打算,他猜不到刘兴居对他不满、甚至可能反叛作乱吗?同样不可能。

而若是刘兴居决定作乱,其他诸侯王就会跟随他?

因此,这件事不大。

至于说这个刘兴居八成要死,死就死吧,谁不会死呢。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也想起来刘兴居这个人,这个在他的记忆中根本没有占多少地方的人。

不是别的,实在是刘兴居所谓的“造反”实在太过儿戏、太过微不足道了些,虽然打算造反,居然都不去认真探查情报,也没有选择一个好的时机,最后还没有打几下,就兵败自杀了。

一点体验感都没有。

【此时,刘兴居的二哥刘章也去世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势单力薄的刘兴居开始寻找起兵的时机,毕竟如果贸然造反,他的力量必然是不可能打得过中央的。】

【但是,他所谓的寻找时机,实际上和没有寻找也没什么区别。】

【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带兵数万侵占河南地(内蒙古伊克昭盟),并进袭上郡(陕西绥德),杀略汉民,威胁长安。】

【刘恒这时到了甘泉宫(陕西淳化县),也就是秦朝林光宫,对于右贤王的入侵,他派出了丞相灌婴,没错,就是灌婴,带兵出击,此时太尉的职位已经被刘恒废除,权归丞相。】

【匈奴就此撤离,刘恒并没有立刻回京,而是顺路去了太原,接见代国的旧臣们,又给当地的百姓赏赐、免除三年赋役。】

【而刘兴居就是这时起兵的,他的消息中,皇帝要出击匈奴,他周边、长安必然空虚。】

【不得不说,这个消息落后了不止一步啊。】

汉朝初年。

刘邦被这段内容中的新情报吸引住了:“丞相灌婴?”之前不还是周勃吗,陈平死了,周勃再次担任丞相……他还想着周勃要担任多久,没想到这就变成了灌婴。

而且,这灌婴明显比周勃更受信任,连太尉的权力都归属了丞相,也就是灌婴军政一把抓。灌婴什么时候这么能获得信任了?他以前怎么没有发现?

倒是周勃,到底是灵光一闪,自己发现问题,再次自请辞去丞相之位了,还是被刘恒给用某种方法赶下去了?

八成还是被刘恒用不知道什么理由撤掉了吧,刘邦实在不觉得周勃自己能有这个脑子。

萧何看了看,道:“诸王需要就藩,治理自己的封国。”既然如此,怎么能够长久地留在长安呢。

秦朝。

纵然知道大秦已经消亡,但看到如今的林光宫变成了那汉朝的甘泉宫,嬴政还是脸色沉了下来。

明朝,洪武年间。

皇子们对于刘兴居选的时机都非常不屑:“这济北王选了半天时机,还不如不选。”

朱棡感叹:“情报工作一定要重视,再重视都不为过,”不然像刘兴居这样挑了这么个时机,只能是贻笑大方、留名青史,“这就连宋太宗的情报工作都远不如。”

朱橚还怀抱一分善意,劝道:“好歹济北王以同姓诸侯王反叛,是史上第一例,毕竟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对象,做成这样也很正常。”虽然能力当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