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南北兼制

【有了先期经验在此,又有一批汉人大臣辅佐,耶律德光本身在重用契丹基本盘的情况下,也不排斥任用汉人,于是从接管燕云、正式治理开始,契丹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治理体系,并在日后一直应用,其后新获得的土地同样如此。】

小主,

【这种根据契丹国情我形成的制度就是:南北分治,或者南北兼制。】

【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辽朝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这样的做法,足够灵活,符合实际所需。既保留了契丹本族的固有制度,不至于由于跨步太大而无法成功,又兼有了汉制,让原本汉地的百姓能够安然生活。】

【而既然中央行政决定采取南北、契丹汉族分治的方式,那与中央相对的地方行政也自然要对等起来。】

【因此,在地方行政上,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依旧施行部族制度,诸如“部”“帐”等分级方式继续沿用;而南面汉人聚居、原属汉地的地方则依照唐制,施行州县制度。】

【总体概括起来,就是“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

【而这一套政策的核心,就是以契丹游牧为根基,辅以汉族农耕文明。反映到人员构成上,就是在不动摇契丹贵族的利益情况下,将汉族地主阶级加入统治圈层,达成双方进一步结合的结果。】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觉得,神迹中最后这几句才是这样的制度得以出现和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

“掌握一方权力的群体,总要给他们能够参与利益分配的机会。”他暗自叹了口气,有时候,这些力量就连皇权也不能很好地将其消灭,若是变成两败俱伤,那么皇帝的位置、王朝也就不能延续很久了。

而像辽朝……就像神迹所言,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游牧基本盘,也并不打算全盘汉化——契丹贵族才是核心,耶律、萧等部族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但,难道就能不把燕云等地区的汉人地主大族当回事吗?不可能的。

若是当真这样做了,那辽朝在这片土地的统治也难以长久。普通百姓没有意外,是不会主动反抗朝廷的,最多也就是偷偷逃离;但这些地主大族可不一样。

所以,南北分治,南方以汉制待汉人,最关键的,可不是说让当地汉人百姓安心生活,而是向那些汉人大族发出信号——

你看,我们辽朝是尊重你们的,我们辽朝也是愿意让你们有上升机会、参与政治的机会的!所以,你们就安心等着加入南面官,治理汉地吧,不要急着反叛,你们原本能有的,日后也都会有!

而这些地主大族安定了,燕云地区的汉人才能走向安定。

况且,燕云地区作为中原所属,有些技术还是要超过刚刚从部族转为国家的辽朝的,而这些技术不少还掌握在这些大族手中。不把这些人安抚好,那些技术也未必能够完完整整的交到辽朝手中。

他揉了揉额角,思索道:“所以,朕记得,宋朝是有一个科举,那这辽朝想要安定这些汉人士族,应该也会开放科举?”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辽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正式政权,且享国二百余年(不算西辽),一直都是大清的参考对象之一。

而辽朝的这种南北分治、蕃汉不同制的制度,对大清治理天下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只是之前大清反而政策已经形成,况且大清和辽朝的整体情况都并不相同,因而,辽朝的做法,也不能套用。

只是,自入关以后,满人,或者说旗人的汉化速度实在有些太快了!特别是京城内,还有盛京那边。

明朝,永乐年间。

“地主阶级,确实是地主阶级啊。原来这个‘阶级’一词是这样用的吗?”朱棣思考着,这是自从发现‘阶级’一词未知含义以后,在神迹中第一次看到对这种未知含义的应用。

这里显然不是什么官位等阶的意思,而是对于地主这一群体的称呼。所以,所谓的阶级斗争,就会有这个“地主阶级”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