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不能。
况且石敬瑭还不是光明正大地干这件事,而是单独托付给了冯道。虽然能够理解他信任冯道,但拥立幼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干这些事情的臣子,大部分情况下,要么被其他大臣一起干掉、连着幼主也一起被废;要么就是最后变成权臣,转头和被拥立的幼主来一场厮杀。
如果发生了上述事情,且不说到底谁胜谁败、谁更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单单中央的一场场风暴,就会给国内带来巨大的动荡,那后晋还能否继续存在下去,也就是个未知数了。
只是,这个石重贵……
虽然他们都认为石重贵开始向耶律德光表达独立的意思,但谁也没想到,他表达的这么早!这才刚刚登基,就开始只称孙、不称臣了?
李世民不理解:“不应当先暂且放低姿态,等到梳理完国内的政务情况,并且将兵权掌握,了解清楚自家的军事情况、战斗水平,制定出一个计划后,再开始准备撕破脸吗?”哪怕是他这样向来不惧征战的人,也没有像这样连信息都没有掌握好,就不管不顾去做一些极有可能变成开战借口的事情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算他们对后晋的情况不了解,但也知道,起码少不了各地将领节度藩镇的问题。
宋朝,开宝年间。
赵匡胤对石家父子都并不看得上眼,他充满讥讽意味道:“辽太宗耶律德光,除去内政不说,他这对外征战的成就,还真是不乏石家父子两人的成全。”
要是挨着辽国的中原北边,没有出现两个石敬瑭、石重贵这样的人,耶律德光能那么顺畅的获得他开疆拓土的成就吗?怕是不能吧。
不说别的,就是对石重贵时期的后晋作战期间,还没能直截了当地获得胜利,而是几次失败。要不是石重贵失误,契丹与后晋一直僵持下去,不说后晋一定能够胜利,起码也能给耶律德光带来不小的损失。
顺着他的话,赵光美就想起来一个人:“桑维翰……倒是当真有才。若是他内心所想真的与他所说一致,后晋又能如此行事,说不得真有反攻辽国的一日。”
桑维翰的能力不用多说,在石敬瑭深陷后唐困境之时,能够说服契丹援助,虽然这援助有着耶律德光自身对中原的觊觎,但桑维翰还是功不可没。而此后后晋建立,朝政治理、压制各地节度使,都有他的功劳。
但是,他到底是割让了燕云地区!
赵德芳对赵光美话中有一点不太理解:“皇叔,什么是桑维翰内心所想和他的话语?”
赵光美解释道:“按照记载,石敬瑭其实也没能一直坚持向辽国称臣,但他被桑维翰劝住了,因为当时后晋的国力,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没有能力。而桑维翰后来说‘训农习战,养兵息民,俟国无内忧,民有余力,然后观衅而动,则动必有成矣’。”
也就是说,先发展国内,等到内部情况安定,有了余力,到时候再对外找机会,必定能够成功。
实际上,到了石重贵时期,后晋的国力就有所恢复,不然也不能阻止了耶律德光两次。
赵德芳表示了解,但这个问题终究没有什么答案,因为桑维翰并没有一直能够执政,自然也谈不上观其言行,而石重贵也葬送了后晋——燕云十六州也就一直都在辽国手中,不曾回归过中原国家。
听着他们的讨论,赵匡胤道:“若是不算石重贵的各种决策错误,那关键还是内部问题,那些藩镇……”他冷笑。石重贵搞出来的破事儿,加上内部人心不齐,总有人独立于中央,不出问题才怪。
【而在这其中,除去石重贵本人的意愿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景延广。】
【拥立石重贵后,景延广就觉得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又是在石敬瑭发丧后禁止京城的人相互交谈,又是让前来赴丧的文武百官不到宫门就下马。完全展现出了骄横暴虐的一面。】
【而在是否称臣这方面,他极力支持不称臣的观点。】
【耶律德光收到这样有着明显不同意味的书信,自然不满,于是派使者乔荣前往后晋,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谴责。】
【而乔荣到达后晋后,却遭遇了与预想完全不同的境况:景延广说服石重贵将乔荣下狱,且“凡辽国贩易在晋境者,皆杀之,夺其货”,后来考虑到乔荣的身份不同,他才没有被杀,并被释放。】
【随后,对于乔荣的来意,景延广作出了回复:“先帝则北朝所立,今上则中国自策,为邻为孙则可,无臣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