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瀛莫之望

汉朝初年。

不用往下看,结果已经很明显了:石重贵相信了赵延寿的说法,而后晋的整个朝堂、或者说有话语权的人也都相信了赵延寿的投降之意。

刘邦不由感到牙疼。

要他来说,这也太容易就相信了吧?换做他,不试探上几个回合、用上好几条途径,他是绝不会真的相信的,就算接受了这赵延寿的投降信件,自己也必然有着其他打算。总之,绝不可能全盘交托信任。

毕竟,让他自己从赵延寿的角度来,想要骗人那可是方法多了去——谁能想到石重贵居然这么就选择相信了?或者就算没有全部相信,也没有进行充足的准备?

吕雉凉凉道:“这还有什么可说的?不就是之前的战争打出了自信心嘛。”颇有几分阴阳怪气。

石重贵那是打出了自信心吗?那分明自信心已经爆棚了。

“而且,后晋对契丹的情报刺探做的显然不够充分。”要不就是收集到了情报,却根本不能将各类情报联系整合,从中拼出关键信息。

刘邦眉宇有些凝重,他和吕雉、萧何、张良等人对视一眼,都打算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尽可能地加强大汉的情报系统建造,要培养挑选擅长此道之人,不仅要有人能够刺探情报,也要有人能够分析刺探来的信息。

辽朝,会同元年。

耶律德光眼睛一亮,这么简单的招数他不是没有想过,但他没想到居然如此好用?

他不由为自己先前任用赵延寿的行为更加肯定,也对赵延寿这个臣子越发满意:赵延寿,用处真的很多啊!用他真是不亏。

大契丹不是没有其他汉人将领或者大臣,但排的上号、能够有话语权的非将领的大臣,基本上都属于地位比较顶尖的行列了,和他们大契丹绑定也已经很深,与中原、特别是后晋联系较少,也难以取信。

其他汉人将领同样的道理,要么与大契丹绑定已深,要么就是和后晋关联不大。总之,都不如赵延寿好使。

耶律图鲁窘笑道:“大汗,看起来这位后晋的继位之君对于内政处理不甚擅长啊。”他明白,耶律德光必然会对石重贵动手。在他看来,既然有这样的意图,那就决不可中途停止,那他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石重贵的弱点。

而现在看来,别的不好说,但内政、用人眼光方面,石重贵是真的不够高明——既然如此,这样好的机会,他们怎能放过?

耶律德光会意,这确实是一个好的切入口。

当然,后晋的问题不止这些,还有不断发生的天灾,不够完善的情报系统……

【八月,耶律德光再次亲自统兵,开始南下。】

【九月初五,耶律德光在渔阳西枣林淀检阅兵马。同时,耶律德光还做了另一件事:给赵延寿诈降加一道保险。】

【九月,瀛州(河北河间县)刺史刘延祚向后晋乐寿(河北献县)监军王峦写了封信,同样是一封投诚信,说自己愿意举城归附,同时现在城内契丹军队不足千人,请求后晋发兵攻打,和自己里应外合。】

【除此之外,刘延祚还在信中说了契丹此时的境况:今年秋天雨水泛滥,各处的河流水位都上涨甚至溢出,特别是瓦桥关(河北雄县)北面,水流到处蔓延、无边无际。耶律德光已经回归本国境内,如今若是瓦桥关以南发生变故,隔着路途和上涨的河流,他即使想要做出反应,也来不及了。】

【这一封信,言辞恳切,又带着大量的信息。原本就已经相信赵延寿,打算出兵北上以接应赵延寿的后晋朝廷不由自主开始相信刘延祚。】

【况且,瀛州归于后晋,这样的诱惑太大了,大到乐寿监军王峦屡屡上书陈述此时的形势之好、攻取瀛州和莫州(河北任丘)的时机之正确,大到石重贵和一众大臣稍稍试探便立刻选择了相信,将瀛州和莫州也纳入了行动计划之中。】

宋朝,开宝年间。

赵德芳做出总结:“但是,事实证明,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突如其来的‘好消息’,都应该对其抱有怀疑的态度。”

那么多好事,怎么突然全都落到了你身上呢?而且,这还不只是你个人的好事,而是整个国家的好事——会有这么容易吗?即使那些人基本上说的内容、写的信都是真的,但只要在最关键、最重要的地方瞒上一手,或者改变一下说辞,就足以将另一方拖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不,该信的时候还是要适当信一信的,只是不能全信。”赵匡胤道,“就如辽国和后晋的这次诈降,他们提供的信息很多都是真的,确实更容易让人相信。最关键的事情,是少帝完全没有做出第二套、第三套方案,他对于可能被欺骗没有任何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