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入主之败

对于赵延寿,总体而言赵匡胤是厌恶的。

他先是和养父赵德钧在后唐尚在的时候联系耶律德光想要称帝中原,后来归降辽国也就罢了,左右降辽的人在当时不在少数,但是他之后没有又归后晋也就罢了,却居然充作了耶律德光南下的先锋。

但是,在这一次耶律德光成功灭亡后晋之后,处理后晋降卒的事情上,不论赵延寿到底出自什么原因,从结果上来看,他确实是有功于中原。

数万降军,若是真的让耶律德光如开始想的那样,因为担忧他们可能造成的威胁,最后将这些士卒们全部杀死,那将是何等的惨剧!若是当真这样做了,那后晋之地百年也难以恢复元气,这与长平之祸又有何异?

赵匡胤于是道:“赵延寿此人,虽狼子野心……不过竟还做了件好事。”本来还想骂上几句,不过又没什么兴趣,加之到底赵赞也于大宋有功,于是只是平平淡淡点了一句。

而且,赵延寿最后也没得到自己汲汲营营一辈子的结果,还卷入了辽国内部的皇位斗争中,也算是得到了些许报应。

“张砺也是一个有才的,”赵光美道,当时耶律德光初入京城,张砺就提醒他既得中国,就当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以还是用辽国契丹原本的族人和习惯,只可惜,耶律德光没听,也幸好,耶律德光没有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光美这么一说,在场几人都有些唏嘘起来,辽国最初的发展,除去中原内乱无力北顾,以及辽国几代君主质量都还凑合、内部政治结构比较稳固外,和一批有才之士的辅佐也脱不开关系——都怪北面的那几个朝代,怎么就能搞的自己人才不断流失呢?

【但是显然,耶律德光对于后晋地区的统治是不稳固的。】

【他虽然在后晋京城接受朝拜,又有大部分节度使的归降,但到底有着异族的身份,而辽军在后晋投降后也多有对百姓的掳掠搜刮,以致民怨四起。】

【况且,自唐末五代以来,各个节度使本就有举兵自立的传统,如今又有耶律德光异族之身份、辽军残害百姓之缘由,那有心的节度使怎么可能就此错过机会?】

【于是,二月十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自立为帝,定国号汉,抛弃了石重贵的开运年号,但也没有重新自选年号,而是从历史上翻出了石敬瑭的天福年号接着使用。】

【耶律德光将耿崇美任命为昭义军(潞州,山西长治)节度使,高唐英为昭德军(相州,河南安阳)节度使,崔延勋为河阳军(孟州,河南孟县)节度使,镇守各个要地,防范刘知远来袭。】

【而在三月初一,耶律德光又任命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也就是镇守汴州。】

辽朝,会同元年。

耶律德光神色有些阴沉,任谁刚刚知道自己能够破获中原,但结果没几天就要准备北上,心情也不会多么美妙——没错,就是北上。

不用神迹讲,耶律德光都能够推测出当时的情况:民怨四起,而各州的守官、节度使必然心怀反意,即使自己应当会在各个关键地区同时派遣一名国人同为节度使,也不会能够阻拦这些想要反叛之人。

就算他们不自己举起反旗,或者他们本身的军力已经不足,但那不是已经有一个刘知远了吗?

这片地域上的反叛惯性已经难以阻挡,大辽的异族身份只会加剧反叛。

而己方将领士卒们劫掠、打草谷的习惯……那实在不容易改变。换句话说,自先皇以来虽然不断施行一定程度上的汉化,但时间短暂,就连他亲近器重的重臣们也不能说能够治理好中原,更何况那些底层将领以及士卒们?

当然,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自己犯了错,重视不够,或者可能是灭亡后晋以后也开始骄傲自满,忘了安抚百姓的重要性。

想到最后,耶律德光还是得出了一个结论:“还是大辽的国力不够,不足以据有中原。”

虽然在民间的倾向暂时难以控制,但从燕云地区来看,中原也不是一定不能接受异族——但在开始必须能够保证平稳。毕竟,后来的治理是一回事,最开始能不能占住则是一切的前提。

而平稳的关键,就在于掌握权力的那些汉人大族、将领们。

而日后的自己显然并没有打算抹消掉后晋地区原有的各项制度以及汉人大族们的权力,也不打算取消他们的晋升之阶。那么问题就在于大辽的国力,体现在此处的就是军事力量,并不能够压制住那些地方军阀。

耶律德光无奈叹息,国力增长,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即使如今从神迹中看到了可能发生的种种事情,他也不能说在自己有生之年,就能让大辽的国力突飞猛进,直至彻底压制后晋所属区域。

算了……就算不能据有中原,那么能不能起码从中多获取一些利益,最好能够再多获取一些领土……

【三月十七日,耶律德光命人将后晋的诸司僚佐、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尽数送往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