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城破·抉择

【赵桓身在宫中,听闻汴京外城已破,便恸哭道:“朕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

【先前,种师道就曾提醒过朝中,金军有直取汴京的意思,建议赵桓不若寻机暂避。但这个建议被众人无视掉了,不少人还因此认为种师道怯战。】

【此外,在金军第一次南下回归时,种师道还建议赵桓“乘其渡河半击之”,否则放任金军归去,“异日必为后患”!】

明朝,洪武年间。

朱棣、朱樉等人皆为种师道的良言忠谏被无视,甚至还因此被扣上了怯战的帽子而叹息。

“做什么事儿就要听相关人士的话嘛,老种将军的建议无一不是对于宋朝时局的金玉良言,若能执行一项,北宋末年也未必会落得那般境地……”朱樉叹道,想着种师道在赵桓时期的经历,“虽然钦宗看起来对他还算是委任有加,但实际上,他的关键建议是一句没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棣对于宋钦宗显然并不喜欢:“不止,还建议他最好尽快在汴京屯守重兵来着,结果直到最后,四道总管也就只有张叔夜成功进入京城,还是‘仓卒间得兵一万三千’。”

坦白讲,金军确实作战勇猛,但是他们一方面是异地作战,另一方面,就像辽一样,金也通常是秋冬作战,春夏收兵。这两点结合起来,若是汴京城内守军足够,粮草充足,金军能够如现在这般攻破城池吗?他们可能直到夏天也还居留在这里吗?

即使黄河以北暂时落入金军的控制之中,起码汴京城不至于遭遇那般横祸。

“倒是,钦宗讲真……”朱柏也吐槽起宋钦宗赵桓起来,“该稳居京城,坚守不动的时候,一点也坐不住,总想着出奔逃遁;结果等到形势不好,需要暂且避出城外,保证安危的时候,他又说要与社稷共存亡了。”这怎么说,就是一种每一步都能不在点上的能力。

这种能力也着实算是稀有。

特别是放在一个接受了正统皇太子培养的皇帝身上。怎么就能每一步都避开正确答案?这还不算,还每一步都走到了最坏选择上。

说来说去,问题最大的还是赵桓——不止他自己不太行,显然他选人的眼光也不行。

朱橚就对此深有感触,他翻了其他的史籍记录:“宋钦宗的几个核心大臣……看这段,‘请建四道总管,使统兵入援……兵既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昌信和议,相与谋曰:‘方继好息民,而调发不已,使金人闻之,奈何?’亟檄止之’。明明有机会在金军包围汴京之前调兵守卫京城的,都准备开拔了,结果因为‘议和’就停止了。”

这真是见鬼。赵桓选的重臣这么干了,这很见鬼;而赵桓居然也认可了他们的行为,这就更见鬼了。

朱樉翻出来另一句道:“这不宋朝当时就有人评价吗,‘今所用以为大臣者,皆非其人。唐恪俗吏,耿南仲腐儒,何卤狂生,聂昌凶人’。皆非其人啊!”

朱标凑过来听他们聊了半天,出言道:“关于钦宗,李纲就有评价……‘勤俭有余,而英明不足,不能分别忠邪,群言纷至,为小人所惑,故卒误大事’。”见一群弟弟们有些惊讶的眼神,朱标肯定道,“就是李纲说的。”

【汴京已破,但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暂时没有就此彻底吞并宋朝。】

【他们先是把李若水派回去向赵桓禀告,一方面告诫赵桓别想着逃跑,另一方面则告诉赵桓他们所要的只是河北河东的土地,换言之,要求割地。】

【闰十一月二十七日,何卤和郓王赵楷前往议和,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说了这么一段话,稳住了二人的心:“自古有南即有北,不可相无也。”既然有南即有北,那在二人看来,显然并非要灭亡宋朝,所求确实是割地。】

【于是,何卤返回,向赵桓汇报了金军的意思,以及金军邀请太上皇出城的要求。赵桓则说太上皇赵佶受了惊,身体不适,若是需要出城,应当朕前往才是。】

【怎么说好呢,总之,三十日,赵桓亲自出汴京城到了青城,在那里停留到十二月初二方才回京。】

【在此期间,宋朝正式投降。】

【随后,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就开始向宋朝索要金帛布匹等物资,用来充实金朝府库,并且犒赏征战士卒。此外,还要求赵桓将康王赵构召回京城。】

【靖康二年,也就是天会五年,正月初三,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将宋朝的降表呈交给了完颜晟。】

宋朝,开宝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