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夺取襄阳

【太宗七年七月,在阔出正式出兵南下之前,口温不花先行自此南下,开始进攻唐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闻了这个情况,作为唐州负责人的全子才当即遁走,跑到了襄阳,也就是赵范这里。】

【到了襄阳之后,赵范也不知为什么,并没有立即让全子才等人回去或者到附近地区加强防守,而是让几人痛饮半月。】

【此时,赵范还调遣了德安守将王旻前去支援,但到了最后王旻也没有率军前去。】

【很快,唐州陷落——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唐州实际上也是一个举城投降的州府。】

【而这就又要说到赵范的问题了。】

【赵范走马上任后,“倚王旻、樊文彬、李伯渊、黄国弼数人为腹心,朝夕酣狎,了无上下之序。民讼边备,一切废弛。且诸将不能协济,反自相忌嫉。”】

【放在唐州,就表现为了守将杨侁和统制军马郭胜的矛盾。五月,杨侁跑去向赵范说郭胜“心怀异志”,郭胜虽然不知道杨侁说了什么,但是鉴于二人多年矛盾,他压根就没觉得会发生好事。随后赵范召他前去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于是,郭胜的反意开始坚定起来。】

【六月,郭胜得知了杨侁做的事情,便立刻开始行动。初六,他杀掉了杨侁,并闭城。又派人向蒙古报信,请求援助。】

【而赵范得知消息后,便是派了全子才等人带兵前去。结果是,听到蒙古军队到来的消息后,全子才立刻南遁。】

【唐州被攻克后,口温不花继续南下,向枣阳(湖北枣阳)前进;七月二十三,枣阳告急,但是赵范并没有派遣援兵的意思。】

【随后,枣阳被攻克,而由于赵范不派援兵的行为,“京西诸郡俱叛”,光化军、均州(河南禹县)等地纷纷开城投降。】

南宋,绍定年间。

赵昀眼前一黑,他完全不能相信这是自己看中的人才的表现。

“仲武怎么会这样……”他不是赵方的儿子吗?赵方公帅边十年,以战为守,合官民兵为一体,通制总司为一家,使朝廷无北顾之忧;赵范作为这样一个大才的儿子,怎会表现如此?

赵昀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视赵范赵葵兄弟为自己的重臣,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在朝堂中,他们算是一批愿意支持自己这个皇帝的新臣,同时他们和自己一样是郑清之的学生;另一方面,自然也是看重他们二人的家世出身。

赵方的儿子,即使没有他那般大才,也当继承了不少吧?

再有他们继承自父辈的势力人脉,也算是不小的一股力量。

至于说将赵范派遣到襄阳,同样也是因为赵方——当年,赵方就是长期担任过京湖制置使兼襄阳知府,在襄阳一带素有威望。

但有着赵方的言传身教,有着赵方在这里打下的威望,赵范到底为什么表现出的水平这么差?先是“朝夕酣狎,了无上下之序”,还不关注边防建设——自己把他派过去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加强边备吗?!

结果“民讼边备,一切废弛”,还有着严重的内斗问题,“诸将不能协济,反自相忌嫉”——从后面郭胜和杨侁的矛盾来看,赵范仿佛是压根就没有进行什么调停治理措施。

再看看他倚重的那些人,现在看来就不是什么能够真的派上用场的。

最后,还完全不派遣援兵,将大宋边境彻底拖下了水。

史弥远同样在思考这些问题,他已经得知了神迹中自己的死期和死因,自然要对此多做打算。

但是……他瞟了赵昀一眼,他自己扶持的赵昀,当时就是为了避免赵竑上位之后可能对自己进行的发难——但是他也着实没有想到日后赵昀能做出这些大问题来。

嗯……皇帝如今这副样子,想来也难以补救,毕竟郑清之都担任了他的老师了。而自己素来比较看好的郑清之此刻看起来也不是一个担得起大任的。

看来,大宋现在还是离不得自己啊!自己务必要保重好身体,为大宋尽忠才是。

大蒙古国,太祖年间。

成吉思汗看到赵范的所作所为,充分认识到了此人的能力和心性,不由大喜:“如此一来,襄阳也已入我大蒙古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