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听着神迹对窝阔台的评述,周身的气息突然沉重严肃了不少:“明悟自己的责任,领会自己的重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他自己,就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在自己在位期间,必然要解决掉匈奴的问题,让其不能再为大汉的心腹大患!
为此,他加强权力,削弱地方诸王,操练兵马,选任人才,派遣专人探访西域,于国内甚至压榨民力——虽然这不完全是为了与匈奴作战而做的准备,但也有大半原因在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他的责任,是他对于大汉的义务所在。
而想要有这样的认知容易吗?不容易。不说别人,就是在朝中的那些高官重臣,列侯将军,他们有着第一手消息,能够拥有荣华和权力,但在自己登基之后,他们有多少意识到大汉可以变得和以往不一样了?
——即使,在自己的父皇,景帝在位期间,对匈奴的态度就已经有所不同。
而窝阔台,显然也并非一个清晰意识到自身可以担负的责任的人。他也没有意识到蒙古即将可能迎来的转变,或者说,他并没有在意这种可能的转变。
虽然他并不是那些典型的蒙古贵族那样,觉得打下的地方都该变成草原,获得的民户都应该成为奴隶,极尽搜刮和压榨,但是他也并不认为自己就应当去改变蒙古的传统做法,改变蒙古的政体……
当然,不能说这和他的政治环境无关:他并没有父亲成吉思汗那样的权力和威望,术赤、察合台、拖雷以及其他王公贵族的力量他并不能忽视,自然也不能轻易否决掉他们的意见。
但,若是先前制定的赋税制度,在短短时间内便出现了变故,就绝不是这种政治环境能够解释的了。
这只能是窝阔台的默许甚至主动允许。
宋朝,开宝年间。
虽然是在说窝阔台没有意识到蒙古的转变问题,但赵匡胤总觉得这也能说成是大宋。
大宋啊!
在唐朝末年的混乱之后,大宋建立了,赵匡胤不断征战,统一了南方,而北方——燕云地区同样也在他的渴望之中。这是他毕生的追求。
但是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渴望与追求吗?
赵匡胤觉得并非如此,这应当还是所有有志一统的有识之士共同的渴望,是中原、是正统的必然要求,是大宋这个王朝的责任所在。
统一中原,统一天下,弥合人心,巩固河山。
先前讲到明朝,明太宗迁都北京,是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为弥合天下的分裂而做出的努力……可这坑,是大宋留下来的。
每当思及此,赵匡胤就觉得痛苦万分,也让他越发注重自身的健康问题:他得活着,他要解决掉这些问题才行。
【其实,赋税的隐患早已存在。】
【大蒙古国有一个“扑买”的制度,也就是包税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朝廷把一定时期里某项捐税,核定应征数额,然后由商人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后承包。也就是说,这就是一个把朝廷收税的权力交由到私人手中的制度。】
【这项制度也并非蒙古自己首创,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包税的例子,但这只是个别行为,并不广泛。】
【到了宋朝,这项制度才算是真正发展起来。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商品流通范围极广,各种商品集市的数量也相当之多,也因此,宋朝朝廷非常重视商税的收缴,为了更好地收缴商税,还专门成立了征收商税的机构,叫做商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