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收到消息后非常高兴,也迅速做出了安排,包括:朝鲜既已与我方和好,那么归顺的民众就不得受到侵扰;被军队临阵俘获的俘虏,则赏给受伤的士卒;其他的战利品,则全部带回后金;义州,镇江等地,都留下士卒和大臣驻守。】
【皇太极的命令是下达了,但是有多少能够被执行下去呢?】
【当然,义州、镇江等地派驻士卒和官员留守这一命令,还是能够被贯彻执行下去的。】
【但是,前面的关于不侵扰朝鲜归顺的百姓这一条……】
【是谁想要继续侵扰劫掠呢?还是阿敏。】
【关于打算纵兵侵扰劫掠这件事情,阿敏还有着自己的理由:“朝鲜王虽已盟誓,但吾等并未与盟。”虽然朝鲜国王盟誓了,但我们可没有进行盟誓啊!因此,“军还时,可仍纵兵掠之。”】
【理由看起来非常充分——虽然不要脸。】
【当然,这种不打算遵守盟约,一点信义都不打算讲的想法,也立刻遭到了后金其他贝勒们的劝阻:“虽然我们没有前去盟誓,但是誓书中也都已经签上了我们的名字,并且对天地焚烧了啊!”这样一来,怎么能说我们没有盟誓呢?
小主,
而既然已经盟誓了,那么再纵兵劫掠的话,“恐非义也”,且“此行俘获已多”,都已经收获很大了,还是收敛收敛吧。
“当和议未成之先,军士掠取,犹属无伤。和议既成,复行掠取,咎岂不在吾等乎?”】
【话说的很全面,但是实际效果就和之前劝说阿敏不要继续进军时一样——没有用。】
【阿敏根本不听,直接下令,让八旗将士分路纵掠三日,财物人畜,都可以在范畴之内。】
【随后,后金军队抵达平壤,阿敏在这里又新缔结了一份盟约,其中加入了在江华岛之时没有的一些新内容:朝鲜必须向后金进献礼物、以待明使之礼待后金使者、不得筑城练兵、不得收留后金逃人等。】
【而这份新盟约的缔结是江华岛朝鲜国王等人不知道的,最终,朝鲜一方决定,与后金往来之时一律按照先缔结的江都之盟的条件,不管这个后来缔结的、朝鲜国王一方不知晓的平壤盟约。】
清朝,康熙年间。
在场之人虽说是都看过关于大清建国的历史,但大部分人也主要是为了从中了解先祖的伟业、创业之艰辛,以及顺带批判一下前明的腐朽。
至于阿敏这件事情,除了爱新觉罗皇室中人了解地更清楚一些外,不少满洲大臣其实是没有那么明晰的。
直到此时,看到阿敏数次用兵自专,完全不管其他贝勒们的意见,更是连太宗皇帝的命令也时有违背……他们不得不感叹一句:二贝勒阿敏,最后栽的不冤啊!
太宗皇帝、大汗当时让你们签订和约,然后就可以班师回朝,以便保证辽东的防卫力量,以免明朝发动突然袭击;结果,你就非要想着前往汉城,甚至还想要在这里住下来;
让你们在签订和约之后,就可以收拢八旗将士,不去劫掠百姓,好展示一下我八旗将士们的风采,也昭示一下我大金是不会对盟友下手的,而是一个懂礼守义的国家……结果,你就又纵兵劫掠……
看在阿敏带兵有功、且身为四大贝勒之一的份上,太宗皇帝没有太过计较;可阿敏呢,之后也没有半分反省的意思,最终搞出了那样大的篓子……
真真是,栽的不冤!
看看人家郑献亲王济尔哈朗,做得多好,一直深受太宗皇帝信重,在阿敏倒了之后,还接手了阿敏的镶蓝旗;再看看人家克勤郡王岳讬……这两位都是传下来了爵位的。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启很确定,神迹中的明朝,确实是在走下坡路了,而后金此时也确实是在上升阶段——这个事实不好听,但确实如此。
况且,此时的明朝内部还纷争不断,指望明朝朝廷能够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然后能够一举荡平后金、稳定蒙古、平稳中原,还不如指望明朝内部的那些中原义军之中,能不能出现一个足够出色的队伍,然后定鼎天下,稳固中原,转头再将后金打出去呢。
不过,对于后金内部的政治问题,他也同样关注,毕竟这也事关中原汉家天下:“阿敏能够在皇太极发布命令后仍不遵守,在多为贝勒的劝阻下毫不听从……那后金日后的作战中是否同样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