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目标达成

毕竟,这种朝中的决议,很多时候就能牵扯到领兵将领的身家性命,如果自己在前方领兵,后方却有人存心想要陷害,又碰到那么一个对军事不怎么了解又不怎么信任将领的皇帝,那……

以及,朝中不知兵——朝中为什么会不知兵?知兵的那些人,难道都进不了朝堂吗?这一个假设显然更加可怕。

【在知道皇太极率军突破边防的时候,明思宗就重新召回了已经归乡的孙承宗,并让他依旧担任督师,兼兵部尚书。】

【孙承宗算是袁崇焕和祖大寿等人的老上司了,在袁崇焕被下狱、祖大寿和辽东军一同东奔之后,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明思宗的命令下,他迅速派出了自己的亲信贾登科、总兵马世龙等带着圣旨等物前去追祖大寿等人。

小主,

而自己则慢一步,做好准备后也向着山海关进发。】

【祖大寿并不太想就此重新回去接受调遣,毕竟经过了袁崇焕一事,他对于朝中的信任越发稀少,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恐惧。

但他也不能完全没有表示,于是他对来人道:“奸臣用事,陷害忠良,我军力战杀贼,而功归于满桂,且不给军粮,故军心愤怨,不得已还来。今若赦袁爷、斩奸臣以慰军心,且给每名银五两,则当还入京师讨贼。”】

【但不久后,他就又收到了袁崇焕亲笔写下的让他“勤王赎罪”的手书,且辽东军中的不少将领都被马世龙等人说动,加之孙承宗的到来——孙承宗的信用在辽东还是很高的。】

【最终,祖大寿选择了听从圣旨,接受调遣,并且又写了一封奏疏:“比因袁崇焕被拿,宣请圣谕,三军放声大哭!……我曾经尽力劝说过士兵,但是奈何这件事情太大,军心已经被损害……当初看到后金军队驻扎在南海子,我本来打算带兵奇袭一场,以便建功立业,洗刷掉朝堂民间的留言,但奈何大军已经不听从我的指令,直接东奔……

我只能和副将何可刚、张宏汉及参游都守他们竭力拦阻,多方劝谕,人众势解,收摄不来……众兵眼望家乡,齐拥出关……仰答圣恩于万一矣。”】

【辽东的风波,在十二月中旬总算基本平定。】

【而在京中,明思宗指派满桂接任袁崇焕的职务,带着步骑兵共四万,列阵于永定门外,又整整齐齐扎下栅栏等防御,并且环以枪炮十重,对后金军队严阵以待。】

【而皇太极呢?皇太极虽然已经准备开始迁移,但是还没有彻底离开,对于明军的变动还是探知的比较清楚的,自然知道了袁崇焕下狱、祖大寿东奔的事情。

于是,后金的将领们纷纷劝说皇太极乘势攻下京师,但皇太极否决了这个想法。】

【他表示,“朕得天眷佑,攻则可克,但恐伤我良将劲卒,余不忍也。”】

【而且,他对明朝现在的形式也进行了一番判断:“城中痴儿,取之如反掌耳”,但是明思宗不行是明思宗不行,明朝的疆域体量还摆在那里,尚且还能连成一体,这绝非是如今的后金能够直接攻破并稳固的。即使侥幸攻破,那么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反击,怕是难以守住。因此,不如继续练兵发展,等待时机才是。】

【于是,后金军队暂且向南方移动,一边攻掠周边的村镇,一边跑到了房山,祭奠了一番金太祖和金世宗的皇陵。】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等人不得不肯定了皇太极这一番判断。

明朝现在确实是衰弱了,后金也确实是在皇太极的一番操作下强大了一些,并且攻入了明朝的边关,达到了明朝京畿之地——但是,明朝的力量远远没有到消耗殆尽的地步。

首先,明朝的京师城墙防御显然是精心打造,绝非能够轻易攻克的地方;京师也有自己的兵马,足以扛上一段时间,再不济,城中还有百姓可以临时填补空缺;再者,明朝疆域广大,各地的勤王兵马尚有不少,后金显然那还不是这一批又一批军队的对手。

明朝,疆圉尚强啊!

同时,也正如皇太极判断的那样,就算成功攻破了明朝的京师,那么然后呢?然后后金就获得胜利,天下就传檄而定了吗?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