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同意他们的想法,但是他觉得可能性也不止豪格或者多尔衮两种:“不论中原还是外族,这种皇帝生前没有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推举新帝,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让所有人都能接受。”或者说是搞平衡。
而清朝现如今显然还没有中原传统的立嫡立长的正统观念,他们甚至推举人选都不局限于皇帝之子。
“如果多尔衮或者豪格都不能让对方接受自己,不能通过各种手段压过对方,那么他们也很有可能重新选择一个双方、第三方都能接受的人选。”这个人选,就有可能是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了——其中,年纪小一点,不能亲政,需要依靠他们这些亲王辅政摄政,那就再好不过了。
而皇太极的儿子中,恰好又真的存在这样的选项。
【豪格正值壮年,又有军功打底——肃亲王的爵位就是依靠军功获封;而在对八旗的影响上,他本人是正蓝旗的旗主,皇太极原本又掌握有两黄旗,这两黄旗必然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最好的人选自然是豪格;】
【多尔衮也同样正处壮年,也有军功打底;同时,他还有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对八旗的影响上,他们三兄弟又有被努尔哈赤划归名下的两白旗,两白旗坚定的支持他登上皇位。】
【因此,站在第三方、对立双方之外的剩余三旗,由代善一脉掌握的两红旗,由济尔哈朗掌握的镶蓝旗,就成了决定最终结果的重要力量。】
【在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八月十四日,在崇政殿的东庑殿,由代善主持召开了会议。】
【在会议开始前,两黄旗就已经在崇政殿周围部署了护卫军,穿戴甲胄,弯弓搭箭,表示要“护卫安全”。】
【在会议召开后,两黄旗率先表示,必须立皇太极之子,也就是豪格为新帝;多尔衮一派,多铎表示,如果不立多尔衮,那就立他多铎,不立他,那也应该立代善,总之轮不到豪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被拖入战火的代善立刻表示,作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应当成为新帝——他对多尔衮一脉并不怎么支持。】
【见状,豪格当即表示了一下自己的谦虚:我德行浅薄,怎么能够承继大位呢?】
【但这个谦虚在如今的环境下显然不能发挥理论上的效果,多尔衮一脉坚决不接受;两黄旗也绝对不接受多尔衮上位的结果,用他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当初是先帝任用我们,照看我们,我们如今怎么能让不是他儿子的人继承他的基业?!”】
【因此,一番争执之下,完全没有结果,反倒让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彻底展露了出来。】
【豪格表示暂且退出讨论,代善也表示自己年老无力需要休息,阿济格扔下必须立多尔衮的条件暂且退场。】
【在僵持之中,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方案:既然两白旗不能接受豪格,而两黄旗不能接受非皇太极之子,那么,不如在皇太极的儿子中另选一人继承大统?】
【多尔衮在考量了这种做法的优劣、以及继续僵持下去的后果后,选择了同意济尔哈朗的建议。而这个另选一人,对象就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六岁的福临。】
【如此一来,既堵上了两黄旗的反对缘由,又没有让与自己坚决不对付的豪格继位,算是现如今最合适、动荡最小的解决方案了。】
【因此,多尔衮表示,自己赞成由六岁的福临即位,且因为福临年幼,就由自己和济尔哈朗来辅政。】
【豪格也不好反对,于是,这一争位以双方的妥协、选择了六岁的福临为新帝结束。】
【整体而言,这样的结果,对清朝的影响也算是降低到了最低,没有发生什么流血争斗或者大规模政治斗争的情况——虽然在后来,并不和睦的几派还是要发生一定的斗争,但最起码在皇太极刚刚驾崩的这一时期,情况大致稳定了下来。】
————
————
硕塞他妈叶赫那拉氏早就已经改嫁了
以及,皇太极和努尔哈赤的非大妃/侧妃/福晋所生的儿子,基本上都是辅国公镇国公,跟清朝中后期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