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对于这种情况下简轩等一众官员会怎么选择非常清楚。
如果莺莺国只是换了一个全权代表,那么说不定简轩还会真的如实上报。
但是,偏偏这还不只是什么全权代表更换的事情,还有其他一系列后续动作,而这些后续动作都与之前查尔斯和简轩达成的协议能有所勾连,且还会和简轩之前的那几封奏折密切相关。
如果这一次,简轩等人选择上奏,那么他们怎么解释之前的那几封奏折的内容?他怎么解释之前他颠倒黑白、瞒而不报的事情?他们又怎么解释之前的数场战败、并且私自和查尔斯达成协议的事情?
所以,简轩这些人完全不可能上报,他们只会选择隐瞒,而皇帝,当然也不可能获知这些珍贵的情报。
也因此,不论皇帝本人的能力和眼光如何,不论他在收到情报后能做出什么判断以及命令,他都没有这个机会——他压根收不到情报,自然也不可能做出任何行动。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朱标以及皇子大臣们都不由自主地“松”了一口气。
他们从看到那个波廷格前往央洲的过程时就开始担忧、觉得不妙的事情最终被证实了,是真的,他们担忧的没错。
莺莺国在这时候,确实已经能够做到将从莺莺国到央洲所需的时间缩短许多,并且在日后还能进一步缩短;而央洲这时候,虽然是本土,但是从京城到滨南省需要的时间,反而几乎和莺莺国到达央洲的速度没什么区别——这样,滨南省虽然是央洲的领土,但是还有什么用?
本国的人抵达当地,居然和那些遥远的外国抵达当地,没有什么区别。
这背后是不是也意味着,本国对于这个地方的治理能力,已经不够稳固了?
同时,央洲的传信速度……虽然有着几百里加急的方式,能够让时间得以缩短,但是依旧需要十余日……
——央洲从其他地方抽调军队抵达战争发生地的速度,估计也比不上莺莺国的舰船从滨南省去往那个地方的速度。
这还怎么打?这还怎么调兵遣将?
原本,朱元璋其实觉得大明的传信速度或者调兵速度等都已经非常不错了,完全可以满足大明的需要。但是他此时已经难以再保持这样的想法。
之前的程度非常不错,是因为当时的大明面对的敌人依旧是常规态势的敌人,而莺莺国这样的敌人一旦来袭……
【没错,皇帝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更没有任何举措,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个情报。】
【简轩在知道波廷格的打算之后,他和其他几人立刻派遣余与堂前去面见波廷格,带着两滨总督祁寄宗的文书。】
【但是波廷格可以说是完全践行了他之前的那些表态,当然,也或许是为了在初到央洲的时候给央洲官员们一个下马威——波廷格拒绝接见任何没有“全权”头衔的、不与他地位对等的官员,因此,他自然也拒绝与余与堂见面。】
【接见余与堂的,是波廷格的秘书。】
【虽然在波廷格这里碰了壁,但是简轩等人并不打算将事情向皇帝和盘托出。】
【因此,在七月初七,波廷格本人北上的第二天,简轩等人也写下了一封奏折,这封奏折并不是一封普通奏折,这是一封联名奏折,与他联名的包括齐礼新、祁寄宗、悦良三人。】
【在这封奏折中,他们用告知一部分事实的方式来掩盖其他事实,以及歪曲其他事实。】
【首先,他们向皇帝表示,莺莺国产生了人员变动,对方在央洲的领事人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波廷格——也就是说,他们用“领事”这个职位代替掉了波廷格真正的身份。皇帝并不知道波廷格的真正身份是全权代表,而仅以为莺莺国只不过是调换一个负责商贸事宜的领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