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对于莺莺国插手央洲内战的事情,其他一些对央洲的历史文化更加了解的国家的人则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选择,例如之前提到过的小岛国的那名政治人物,以及其他旁观者。】
【央洲朝廷在苟延残喘了将近五十年之后,走向了彻底的覆灭。而关于那一场起义活动,这些旁观者都认为,这件事情其实早在先前就应该发生了——现在的这一批起义军,只是完成过去数十年间没能完成的工作。】
【小岛国的这个政治人物还认为,如果当时那些莺莺国等国家的人没有插手阻拦的话,那么这个进程早就应该结束了。】
【其他的人也持有同样的意见。他们都认为,央洲的这一场内战,完全是央洲自己的自然的朝代更替的一部分,属于是再符合正常发展过程不过的了。】
【在太上天平国的这个起义发生的时候,在其他各地也燃起烽火的时候——不论太上天平国本身的情况究竟如何,也不论那些其他的起义军是什么样子,这都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央洲朝廷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已经到了更替轮回的节点了。】
【此时,起义军点燃烽火,将央洲朝廷推翻,是一个非常正常,而且非常有益的、非常自然的过程,莺莺国等国家的插手,完全是阻挡了这个应该进行的事情——后来苟延残喘的央洲朝廷的种种行为,都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并不值得去挽救。】
【而由于这个过程被外力阻挡,但是央洲朝廷走向终结的这个结局不可逆转,这将导致日后央洲朝廷走向灭亡的这个过程,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央洲各地的动荡会更加严重。】
【对于莺莺国等国家而言,帮助央洲朝廷的结果证明了并没有带来想要的好处;而对于央洲自己、央洲百姓而言,没有能早点让央洲朝廷结束,同样不是什么好事。】
【央洲百姓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之中,都要遭受央洲朝廷的压迫;同时,在央洲朝廷和央洲朝廷覆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中,还要面对国家衰弱的困境;此外,在推翻央洲朝廷的过程中,社会的动荡确实远比过往的人们的想象中的要严重许多。】
【——当然,此时的动荡,也不能完全说是一件坏事,但是造成的创伤确实足够严重。】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面无表情,平静地听着这一段段关于“央洲朝廷已经应该结束”的内容。
——该改变的时候不改变,该结束的时候不结束,拖延到日后,想要改变想要结束所要付出的代价会更加高昂……这样的道理他当然明白,明白的很。
从大金到大清,从贝勒共理国政到南面独坐,从松散军队变作严密组织,从放任贵族到将农耕变作真正的重点……他一手搭建起来大清的新的秩序,敲掉了过往的不合适的制度,杀掉了一批不愿意改变的人,难道不正是因为大清到了这个需要改变和结束过往的时候了吗?
他看到了需要改变的地方,他抓住了改变的时机而没有错过,因而,他成功了,他将大清发展到了如今的模样。
对面的明,则是如今的鲜明的一个反例。
但是,纵使知道这个道理,他也并不想要听到什么“央洲朝廷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的内容——多延续数十年,那就是好事儿不是吗?!
只是,这般生生拖延过了应该改变的时候,拖延到后来,必然会要付出的更高昂的代价……
皇太极并不太在意下面百姓究竟是个什么情况——他当然关注百姓,关注民生,关注农耕等等,但是那并不是什么慈悲心肠,而是因为发展大清、延续大清的需要。现在,央洲朝廷都要结束了,他还关注那些事情干什么。
央洲百姓要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那央洲朝廷又要付出什么样的高昂代价?
他叹了口气,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虽然想要知道,但是不知道也无妨。反正他也不能做什么。
倒是有了神迹的预告,入主中原后的央洲朝廷的那些个皇帝们,总应该心里有点数了吧?不说别的,就是在治国理政方面,在发展方面,也应该有个方向了。
很多时候,朝廷、皇帝在决策之时就是缺少一个确定的方向。英明敏锐有天赋且心性刚强的皇帝乃至一些大臣,或许可以依靠自己的过人天赋而察觉到一些可能的方向,并且坚定地发展下去;
剩下的皇帝就未必能够做到了,或者是根本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只能因循守旧;或者是可能找到了一些方向,却做不到坚定不移地做下去。而这样的皇帝,反倒是大多数。
现在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还有了活生生的发展成果,总该能有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