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库察似乎也感受到了秦狄面色突然变得阴沉,他这样的表现,似乎更加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由于眼下还需要对方协助,所以觉察到他神色的变化后,阿史那库察急忙拱手道:“老夫也只是道听途说,不妥之处还望狄公子海涵,勿怪。”
秦狄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开口道:“道听途说未必可信!这几日我听你们婺城的百姓说大汉皇帝被你们的铁骑围困,我看也未必属实吧?据我所知,与大汉一战,贵国的骑兵损失惨重,最少也要折损十万余人吧!”
阿史那库察点了点头,附和道:“狄公子说的没错,坊间的议论不过是道听途说,真假无从分辨。不过狄公子对南边的战况倒是很了解啊,我突厥铁骑确有损失。不过战场之上,互有伤亡乃是常态!”
听他这么一说,秦狄倒也没有与他辩论,顺势说道:“至于目前的汉朝,不知你是如何看待?我想知道,倘若我助你夺得突厥大权,今后又如何与汉朝相处?”
阿史那库察目光深邃的看着秦狄,缓缓说道:“汉朝在短短几年时间,不仅灭了越国,听说还收复了令越国头疼多年的南疆。不得不承认,自那秦狄登基后,汉朝的国力也确实增强了些许。”
“面对当初的百万联合大军,对抗三年之久,已经令人刮目相看了。现在他们的兵卒又在解决内乱,试图收复交州、郴州以及益州,想必其国力也消耗了不少。现在的汉朝,应该处于一个外强中干的时期,到了强弩之末。若我掌权,自当与北楚结为联盟,相互扶持,共商大计。”
秦狄微微皱眉,他是万万没想到,在老东西的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是秦浩的人。而他刚刚说的这些话,很明显是在示好,不经意间也透露出他对大汉的了解并不多。
阿史那库察的想法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就算助他夺得突厥大权,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他的想法对汉朝构成巨大的威胁!与现在的突厥可汗鲁斯颊利一样,依旧是想吞并自己的帝国。
他沉默片刻后,说道:“与北楚结盟并非良策,想必你比我还要清楚。数年来,突厥与大汉之间的争端不断,与北楚结盟,只怕是想让北楚做个冤大头吧!”
“说句题外话,你们突厥人是不是人人都想灭了汉朝取而代之?”
阿史那库察笑了笑,“倒也不是人人,也有些软弱的人想偏安一隅,这些人不值一提。依狄公子之见,应当如何?”
秦狄眼神坚定地看着阿史那库察,“突厥的真实情况如何,想必你比我要清楚。现在与汉朝对峙,也是在消耗你们的国力。当务之急应是巩固自身实力,待时机成熟,再图后事。”
他这么说是想尽可能的为前线的大军争取些休养生息的机会!诚如他所讲的那般,在过去这数年之间持续不断的激烈征战当中,损耗之巨大简直超乎想象。
如今朝廷所匮乏的并非那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恰恰相反,真正稀缺且急需补充的乃是维持军队生存与作战所需的大量粮草物资。士兵们若无充足的粮草供应作为坚实后盾,又怎能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奋勇杀敌呢?
疆土的确是开拓了许多,但这未必全然是一桩美事,每一年总有一些区域会遭受各种天灾的肆虐。
有的地方干旱得滴水不见,土地干裂,庄稼枯萎,百姓们望天兴叹。而另一些地方则洪涝成灾,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村庄,人们流离失所。除了这些令人揪心的灾害之外,更有那漫天飞舞遮天蔽日的蝗灾降临。蝗虫如黑云般席卷而来,所过之处,草木皆被啃食一空,原本郁郁葱葱的田野瞬间变得荒芜凄凉。
面对如此频繁且严重的自然灾害,朝廷纵然竭尽全力救灾抚民,也往往难以彻底扭转局面。不是南粮北运就是北粮南运,最致命的一点,粮食的产量普遍都很低。关于粮食产量前文有表,在此不再多言。
阿史那库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狄公子所言甚是。但如今突厥内部局势复杂,若无外力相助,恐难成事。”
秦狄嘴角微扬,“我不是说了吗,可以助你稳定局势,但事成之后,突厥需与汉朝保持和平,至少要维持五年时间。”
这句话一出口,阿史那库察的脸上闪过困惑,狐疑的目光盯着秦狄,开口道:“这是你北楚国君的意思?”
“个人的小建议而已。无论是你突厥还是大汉,只要开战,损耗最多的便是粮草和兵士。汉朝地大物博,并非如你想的那般外强中干,其粮草储备远超你的想象。至于兵士,汉朝热血儿郎数以千万,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们人人皆可奔赴疆场,以血肉之躯扞卫脚下疆土,守护身后家园。”
“反观你突厥,粮草储备究竟有多少,想必我也无需多言了吧!你们那点家底,大家都心知肚明。至于兵士方面嘛,各个部落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一团和气,但实际上呢?内部的矛盾与争斗从未停歇过。每个部落都心怀鬼胎,各自为政,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盘算着。这种貌合神离的状态又能支撑多久?一旦遭遇重大战事,恐怕瞬间便会分崩离析,不堪一击啊!”